中國新聞出版總署7月26日發布《2009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簡稱《報告》),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由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發布全國新聞出版產業年度分析報告�!秷蟾妗凤@示,2009年中國新聞出版總產出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占同期GDP比重接近1%,新聞出版產業的規模在文化產業中最大。 中新社發 任衛紅 攝
中新網8月19日電 中央外宣辦于8月19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蔣建國等介紹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蔣建國透露,中國新聞出版全行業實現總產出超萬億元,圖書出版品種、總印數居世界第一位,日報出版規模已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位,印刷復制業總產值居世界第三位。他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把我國建成新聞出版強國。這個目標,就像初升的太陽迎面而來。”
蔣建國透露,2009年,中國新聞出版全行業實現總產出10668.9億元;實現增加值3099.7億元,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0.9%。其中,屬于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增加值達1660億元,占同期全國文化產業核心層增加值的60.1%。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0341.2億元,利潤總額893.3億元,納稅總額620.3億元。特別是數字出版發展迅速,總產出已達到799.4億元,首次超過同期圖書出版產出規模。在我國,新聞出版業不僅是文化的主陣地,也是文化產業的主力軍,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在推動我國文化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到2009年,中國已有圖書出版單位581家,音像出版單位380家,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240家,各類印刷復制單位18萬家,發行網點16萬個,全行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了450萬人。當年出版圖書30.2萬種,總印數70.4億冊(張);出版報紙1937種,總印數439.1億份;出版期刊9851種,總印數31.5億冊;出版錄音錄像制品25384種,出版數量4.0億盒(張);出版電子出版物10708種,出版數量2.3億張。圖書出版品種、總印數居世界第一位,日報出版規模已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位,印刷復制業總產值居世界第三位。
他指出,生產規模和產出總量都表明,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
蔣建國指出,新聞出版業的飛速發展,完全得益于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黨和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發展的英明決策和科學部署,指引和推動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是全力打造市場主體,經營性新聞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成效顯著。在我國新聞出版行業,市場主體基本形成,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已占法人單位總數的96.3%。全國581家圖書出版社,除盲文、少數民族文字等出版社和軍隊出版社保留事業單位性質外,528家經營性出版社中有435家已經完成轉企改制,93家正在進行轉企改制。全國已有1069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登記或轉制為企業法人。全國新華書店除部分民族地區的外,2900多家已轉企改制。到目前為止,全國已建成29家出版集團,49家報業集團,4家期刊集團,24家國有發行集團。在境內外上市的新聞出版企業已有41家。
二是大力培育公共服務主體,實施系列惠民工程,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出版社等公益性出版單位人事、勞動、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激勵和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大大增強了內部活力和服務能力。一批黨報黨刊集團剝離了廣告、印刷、發行和其他經營性資產,實現了宣傳經營業務“兩分開”。2006年以來,先后組織實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點出版工程、服務農民的農家書屋工程、滿足少數民族群眾閱讀需求的民文出版工程、提升國民素質的全民閱讀工程、凈化市場的文化環保工程等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重大工程。其中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已累計完成投資60多億元,建成農家書屋和社區書屋、職工書屋、連隊書屋、民工書屋38萬家,惠及了數億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