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簡單而機械的事實而言,人腦海中的那些模糊的情感、傳言和印象其實更接近事實真相。為什么要重復那些事實——正是它們掩蓋了我們的情感。令我著迷,念念不忘的也恰恰正是這些情感的演變歷程,以及從人們在談及這些情感時無意中表露出來的某些事實。我嘗試著去尋找這些情感,然后把它們收集起來,加以保護。 ——阿列克西耶維奇
昨晚,瑞典文學院宣布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F場宣讀的授獎詞這樣評價阿列克西耶維奇:“她復調式的寫作堪稱紀念我們時代苦難與勇氣的一座豐碑。”
就在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之前,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西耶維奇一直穩居賠率榜首,成為最大熱門。阿列克西耶維奇,記者,散文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1948年出生于白俄羅斯,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已出版的著作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個證人》、《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繼獲得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9年法國國家電臺“世界見證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獎項。就在昨天,阿列克西耶維奇開通了個人社交平臺,她本人說:“我今天才開的推特,多么有趣。”
作為一名記者,阿列克西耶維奇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記錄了各項重大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以及切爾諾貝利事故。
當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反應堆發生爆炸后,阿列克西耶維奇用三年時間采訪了這場災難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被迫撤離的人、重新安置的人……在《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一書中,阿列克西耶維奇向世人呈現這個“中毒”世界里的驚人事實。每個人不同的聲音里透出來的是憤怒、恐懼、堅忍、勇氣、同情和愛。為了收集到這些第一線證人們的珍貴筆錄,阿列克西耶維奇將自身健康安危拋之腦后,將他們的聲音繪成一部紀實文學史上令人無法忘記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藉此期盼同樣的災難絕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