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是離不開時代生活的。多年來,我一直在豫中平原上行走。下過鄉、當過知青、生產隊長、也在縣里掛過職。特別是搞專業創作之后,我每年都會下去走走、看看。不是為了尋找素材,而是補充對生活的認識和感覺,也可以說是在研究平原。平原是我的家鄉,我一直是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當作我的寫作方向,把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當作“植物”來寫的,寫“土地與植物(人)”的關系和生命狀態等。我曾經把自己數十年對這塊土地的認知與探索寫在了我的10部長篇和一些中短篇小說里(如“平原三部曲”:《羊的門》《城的燈》以及《生命冊》《等等靈魂》等作品)。在文學創作上,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平原”,就有了一種“家”的感覺。
但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高速旋轉式的變化常常讓人目不暇接。有的時候,我在思考大變革甚至大遷徙中的中原人的生存狀態時,常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當然,對中國鄉村來說,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是方方面面的。既有疼痛,也有憧憬,蘊含著未來和希望。比如,前不久我去信陽看了一個名叫郝堂的村子,這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這里的本來樣子沒有被破壞,一切都循著自然形態發展著,山村、瓦舍、荷塘、稻田……現在已成了全省有名的旅游景點。當地鄉長講了一個很好的觀點,那就是郝堂的發展要尊重自然環境,尊重村莊的原始肌理,尊重群眾的意愿。郝堂村的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中國鄉村重新認識的新的視角,也是一個真正關注民生民意的視角。
中國在變化中,中國的農民在變化中,中國的鄉村在變化中。在這樣一個時期,文學是時代的聲音,也是人類生活的先導,是民族靈魂的燈。時代在呼喚文學的洪鐘大呂,作家更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創作更多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幾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公開發表,非常重要、及時、溫暖。特別是“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等諄諄告誡,對每一個文學藝術工作者都顯得語重心長、發人深省。我更愿意踏踏實實做一個堅守文學品格和文學創新精神的探索者,做一個為人民寫作的“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ɡ钆甯� 河南省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