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這些觀點引起文藝界廣泛共鳴。
觀而不思則迷,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30余年來觀影8000余部,對中國電影有著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面臨西方電影的沖擊,如何創作一部好的中國電影、怎樣評價一部作品?記者專訪了饒曙光,聽他講述中國電影在內容和評價體系上必須要有中國范兒。
記者:您如何看待和評價中國電影的現狀?
饒曙光:我們都知道,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電影因結構性特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加上1994年開始的進口分賬好萊塢大片的市場擠壓和沖擊,國產電影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至少在市場層面是如此。2003年以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及其政策的出臺為中國電影產業化及其發展搭建了一個堅實的平臺,直接促成了2003-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連續超過30%的大幅度增長。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中國電影用幾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幾十年才完成的歷史性進程,相應也就出現了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內容上存在著過度娛樂化、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匱乏等種種“短板”,在評價體系和標準問題上更是有著偏頗的導向。
記者:您以為,面對這些問題,中國電影的創作需要如何突圍?
饒曙光:我以為,要突圍,首先要選對方向,不能像無頭蒼蠅亂撞。中國電影的方向,或者說職責,必須是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故事對于中國電影具有極端重要性。真正有價值、有內涵、有溫度、有筋骨的中國故事,蘊藏在人民的生活中、實踐中,絕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隨隨便便能夠“神侃”出來的。
中國電影必須充分吸收和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保持對經典的尊重,有效促成傳統文化的創新型發展、現代化轉化;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樣才能從傳統、從當下獲得靈感,尋找到富有生活質感、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中國故事。
更進一步,電影工作者一定要熟悉現代高科技,熟悉現代電影的敘事規律和技巧、提升敘事智慧;也要了解當下中國電影的觀眾并與他們形成有效互動,贏得中國觀眾乃至海外觀眾的認同和追捧,創作出更多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電影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