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那您以為,什么樣的電影稱得上“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精品?
饒曙光:這就涉及到電影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問題。首先,絕不能把票房看成是“硬道理”。另外,很多人總是不自覺地把國際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的接納、是否給獎,作為評論中國電影的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喪失自身的立場和話語體系。中國電影批評一定要立足于本土電影實踐,構建適應于本土話語體系的評價標準,即電影評價體系的“中國標準”。
在中國電影對外傳播方面,我們也應該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標準,不能僅僅看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獲得了多少票房,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進行了多少有效的海外傳播,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為此必須建構中國電影對外傳播的兼容性、包容性評價體系和標準,著眼于長遠、宏觀、戰略。
記者:那您以為,“長遠、宏觀、戰略”的中國標準的落腳點在哪里?
饒曙光:我以為,中國電影創作的資源和根源都來自本土文化土壤、傳統、積淀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電影要贏得廣泛的社會效益、形成中國文化軟實力,就要以電影的方式、以中國觀眾乃至世界觀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夢則是一個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有效拓展了我們的話語空間,有助于在世界范圍內構建我們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權。
另外,我們對電影的認識一定要與時俱進。必須深入研究自己的電影作品、電影現象、電影思潮,從中國電影的實踐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建構電影理論的中國學派,為中國電影產業升級換代、促進中國電影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提供強大的理論智慧和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