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文化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楊志今。
記者: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近年來成效顯著,請問中央為什么要出臺《意見》,有何重要意義?
楊志今: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制度設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2014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就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分別作出了明確部署。
近年來,覆蓋城鄉的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建成,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總體水平仍然較低,與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新的形勢下,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著重要意義。
記者: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兑庖姟吩谶@方面有哪些亮點?
楊志今: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主要是過程和機會的均等,要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為群眾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群眾需求相適應的、公平均等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保障好每一名公民的文化權益。推進均等化工作的重點是補齊短板、兜好底線,主要包括: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均衡發展,加大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幫扶;結合國家扶貧開發總體規劃,實施精準的文化扶貧,推動老、少、邊、窮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跨越式發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等。
標準化是實現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主要是以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導向,圍繞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供給能力,制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明確政府保障底線,做到保障基本,統一規范。各地要根據國家指導標準,制定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標準,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個性的上下銜接的標準指標體系。標準以縣為基本單位推進落實。同時還要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提高具體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