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深厚扎實的漢學研究歷來為學界認可,甚至以“敦煌在中國,敦煌研究在日本”而自傲。最近,復旦教授韓昇關于遣唐使井真成的研究論文,推翻了日學界三年的研究結論,并獲日本學界認可。2010年1月27日,日本三大報之一《朝日新聞》以半版介紹其研究,這在日本也是前所未有。
3年前,一塊墓志在西安古玩市場的發現,轟動了整個日本學界。這塊墓志上面記載了一位名叫井真成的日本人,于734年1月逝于長安。
日本學者研究認為,這塊墓志上第一次出現日本國名,井真成是717年派到中國的日本留學生,在唐朝官居上五品。
東京大學訪問期間,韓昇接觸到了這段史料,并對日學界的結論產生懷疑。臺灣學者早就發現一塊載有“日本國”字樣的墓志,比該墓志早30多年。而這塊墓志形制僅有30厘米見方,比唐代官員的最低規格——宮女墓志還要小。墓志的蓋與其顏色、尺寸都不一樣,書寫余白很多,顯然是草草而就。他在中國停留的時間,短期內從留學生官居上五品,也與唐代留學生規范不符。
“日本學者都忽視了這一點,這是他們對唐朝制度不了解造成的。”韓昇說,解決這個疑問必須從唐朝的制度中尋找答案。
查閱大量史料,嚴密推導后,韓昇得出結論,井真成是733遣唐使團的總判官,按唐朝規定,三品、即判官品銜以上的國外使節必須遞交國書才能獲接見。8月,日本使團抵達蘇州,上報中央。恰在這年秋季,長安發生大災荒,唐玄宗帶百官到洛陽“就食”,在輾轉洛陽的過程中,734年1月,井真成暴病而亡,在長安倉促安葬。根據記載,日本使團終于734年4月受唐玄宗接見。
隨后,韓昇又找到一段日本經卷,跋尾記載了經卷托遣唐使733年1月的帶到長安,并在734年2月8日從長安啟程去洛陽謁見唐玄宗的記載。井真成就是在這段時間去世并安葬的。
韓昇的結論公布后,引起日本學界嘩然。他們表示,每個環節都被推翻了,為此專門召開研討會,調集了日本史和中國史的權威。針對日學者質疑,韓昇一一“舌戰群儒”。隨著全場的默然,一位知名學者站起來對他說:“我們整個日本學界敗在你手里。”
經過對遣唐使原有的品級與唐朝的“贈位”的對應研究,韓昇表示,可以確定日本沿襲了唐朝的官職、律令從內容到格式幾乎也都是唐朝的翻版。
成果發布后,《朝日新聞》以半版篇幅對其觀點作了介紹,報道以雙方觀點并列的形式出現。韓昇認為,這種客觀的方式對于中日在一些分歧問題上的分析探討,將帶來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