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之所以與雍正處置曾靜謀反案大相徑庭,有他周密的考慮。他在青年時代目睹了這場文字案的前前后后,他清楚認識到:父王想將誹謗公布天下,以獲清白,卻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對曾靜謀反案和呂留良文字獄案的公開審訊和批判,實際是把父王自己推上審判臺;雍正的“華夷之別”的新釋、十大罪狀的自我辯解、皇宮中的秘聞丑事泄露、皇子間爾虞我詐、文武大臣間明槍暗箭等,統統詳細地記錄于《大義覺迷錄》一書中,損害了萬乘之尊皇帝的形象,暴露了國祚和宮廷的絕密,起到反宣傳作用,根本達不到使臣民“覺迷”的目的,只能更增強人們的反清排滿情緒,對清朝統治極為不利。因此必須徹底剪除禁錮異端思想的蔓延,肅清其流毒。同時留著這兩個彌天重犯”當“反面教員”,更難以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干脆一殺了之。
乾隆為何把嘉慶確定為接班人?
清朝初期能出現四海臣服、國威振奮的強盛局面,能夠出現長達130多年之久的“康乾盛世”,除了執政者們個個都具備匡扶社稷、治國安邦的杰出才干外,還在于他們都選擇了優秀的繼任者。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勵精圖治的雍正、銳意進取的乾隆,無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細選的最佳接班人。
嘉慶是乾隆皇帝的繼任者,也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五任皇帝。翻閱清朝正史,我們找不到關于對嘉慶荒淫、貪婪、昏庸、陰險行為的記載;翻閱清人野史,也查不著他的哪怕一件風流事。就是這樣一個品格端方、為政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的人,卻成為清朝十二帝中最沒有特色、沒有個性的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毫無建樹的嘉慶,身上最明顯的標記就是乏術和平庸。那么,乾隆為何會把皇位傳給他,把偌大一個帝國托付給他呢?
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嘉慶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長、立嫡”的皇位傳承原則,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幾乎沒有繼承大統的可能。乾隆最初也確實沒有把他列入考慮范圍。但老天似乎總是故意與乾隆過不去,嫡次子永璉、嫡七子永琮相繼夭亡,其他皇子也大多英年早逝。到了永琰出生的時候,他的14個兄長中有8個已經死去,就連深受乾隆寵愛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幾年后早逝,諸皇子中可備乾隆選擇的范圍已經變得非常小了。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從剩下的幾個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擇儲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水落石出般地成為乾隆皇帝為數不多的兒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聰明睿智、才氣橫溢,做事很有主見;永琰性格內向、性情凝重,為人規矩仁孝。在大清國力日益衰減的情況下,按說由永瑆這樣一位性格鮮明、頗有主張的皇子來繼承皇位,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但事實上,乾隆卻把皇位傳給了永琰。
乾隆選擇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后來者必須不容置疑地遵從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繼承他的政策,不遺余力地維護他的權威,并把自康熙以來開創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實、規規矩矩、重視仁孝,對乾隆的話一向言聽計從,無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選嗣標準。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乾隆對永琰的態度和用心,就連當時來京的朝鮮使者也多次向朝鮮國王匯報:“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
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永琰做接班人,還有一個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放權。盡管乾隆皇帝曾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不敢與皇祖六十有零的年數等同”的誓言,但等他年老昏聵的時候,越發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一絲一毫也不肯相讓,哪怕這個與自己分羹的人是自己的親兒子。如何做到“退而不退”,如何在有生之年繼續風光地把持朝政,這是乾隆皇帝在風燭殘年時最關心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選擇一位恪守仁孝、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這樣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