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林院8號——“誕生”了新中國國徽的地方
新林院8號是一座不通尋常的小院,新中國成立前夕,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這里為解放軍編繪了《北平文物建筑保護目錄》,梁思成為新中國國旗修訂方案,并繪制標準圖樣,而作為新中國國家象征的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以及中南海懷仁堂改建方案,也皆出自這里。新林院8號成為凝聚新中國建國歷史罕有的實物史證。
對于新中國國徽的設計經過,梁再冰回憶,1950年6月,家里的客廳“到處是紅、金兩色的國徽圖案,沙發上、桌子上、椅子上擺滿了國徽,好像這里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國徽‘作坊’。媽媽正全神貫注地埋頭工作,其他一切似乎都暫時忘記了。”建筑系的師生們川流不息地來來往往。往日這里的下午茶聚的氛圍也變成了濃厚的“國徽氛圍”。
當時的建筑系教師鄭孝燮還依稀記得:“為進行重大設計工作的需要,客廳中臨時增設了高大的繪圖桌。建筑系參與設計的教師前來討論和修改設計時,常需圍繞繪圖桌對方案進行評論修改。”這份凝聚著清華建筑系師生集體智慧和梁思成、林徽因藝術才華的國徽方案,就這樣在新林院8號誕生了。
勝因院12號
勝因院在新林院的西北面,是一棟棟中西結合式的小樓組成的“別墅”區。勝因院的建設時間較新林院要晚一些�?谷諔馉幤陂g,日軍強占清華園8年,校園內各院住宅遭到嚴重破壞�?箲饎倮�,清華師生由昆明復北平,1946年至1947年間,基泰工程司建筑師主持勝因院住宅設計,建成12套樓房和28套平房。據相關當事人回憶,拖著病弱之軀的林徽因也親筆勾繪草圖,指導勝因院平房方案設計。勝因院建成后不久,林徽因一家又從新林院8號遷入勝因院12號。
現在勝因院的樓房、平房已經拆除大半,剩下的雖然已是年久失修,但是這些建筑中依然散發出大氣典雅的氣質。在勝因院建筑群中,近年又增修了陳賽蒙斯樓等兩座專家公寓在勝因院建成,楊振寧、姚期智等幾位在清華工作的世界著名科學家寓居于此。
1953年完成了景泰藍搶救工作后,林徽因的身體又一次垮下來,她生命的能量仿佛徹底耗盡了。寒冬來臨,她的病情就愈加嚴重,藥物已不能奏效,只能靠保持居室溫度。因為即使一場感冒,對她都是致命的。一入秋,梁思成早早地就把家里的窗戶糊得嚴嚴實實,家里的幾只火爐也很早點起來以抵御郊區的寒冷。但即使是這樣,林徽因仍不停地咳嗽,無情的病魔吞噬著她。1954年秋,林徽因實在無法抵御郊外的風寒,由清華園搬到城里居住。她先住在陳占祥家,不久因病情惡化住進同仁醫院。1955年4月1日,備受病魔煎熬的林徽因病逝于同仁醫院。4月2日,《北京日報》發表訃告。4月3日在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追悼會,遺體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八寶山革命公墓——最后的歸宿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我國聲譽最著,規格建制最高的園林式公墓。八寶山一帶是京西魯谷村的一片土丘,1946年,國民黨政府將這里改建為忠烈祠。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建成北京市革命公墓,一直用于安葬已故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國際友人、革命烈士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干部。1970年,經周總理批準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為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逝世后,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決定把她親自設計的紀念碑須彌座裝飾紋樣——一塊漢白玉花圈紋飾鐫刻于她的墓前。望著眼前林徽因潔白的墓碑,我不禁想起金岳霖送給林徽因的挽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艾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