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書海
父愛如山秦豫亭
時光回溯到2008年9月1日。
桑樹村村民張良賢的女兒,十四歲的張慧中考落選,失去了進入本縣重點高中繼續求學的機會,這意味著張慧將沒有機會走出她身處的大山與土地農田,失去了繼續學習考大學的機會。
兩鬢染霜的張良賢腿有疾患,行走不便,瘦骨嶙峋的他得知女兒落榜的消息徹夜未眠。夜深人靜,張良賢披衣來到秦豫亭。群山環抱之中的秦豫亭,小河淙淙,環繞亭閣,小河遇石繞流的動態讓張良賢得到啟發:天無絕人之路,任何阻力也擋不住流水的腳步。換一種思維,換一種環境,讓小女兒張慧從頭再來,走跨省轉學之路!
說干就干,張良賢辭掉在建筑工地看場子的差事,全力跑本縣教育主管部門辦理張慧轉學相關手續。他輾轉百里去河南內鄉,跑縣局,開展準轉證,費九牛二虎之力,克服無數困難,終于在9月10日前,把小張慧轉入了河南省內鄉縣赤眉山中學初一(2)班王鳳老師門下。
新學期,小張慧懷揣著美好的夢想,開始了在異省他鄉的三年求學歷程。
父親送愛女上學,仍是在秦豫亭話別。
張慧很快適應了新學校嚴格的封閉式管理,也很快適應了王老師明喻暗比的通俗易懂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她一向最怕的數學課一下子讓她找到了入門的切入點。開始測試,張慧的初一數學不及格,經過兩個周的學習,她的單元檢測竟然一下子躍上了優秀的分數檔,這下可樂壞了班主任老師王鳳,她更加視這個從陜西轉來的小女孩為心頭肉,掌中寶,并以母親般從生活到精神的關愛激勵著張慧,使得張慧數理化綜合成績直到初三都居全班第一,并且各科成績都一路飆升,張慧像一個百米賽跑的運動員,學習成績不斷地刷新。這讓前來看望女兒的父親張良賢頗感欣慰。
2008年寒假到了,張良賢騎摩托車來接女兒回家。寒冬臘月,張慧坐在父親身后,百感交集,心里在嘀咕著,以為父親把自己轉到外省讀書就不會再管了,沒承想,父親不斷來過問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望著老父親白發蒼蒼的背影,張慧強忍著哽咽的哭聲。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張慧終于以575分的好成績重新考入原籍商南縣一中,三年后,又以545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江蘇揚州大學,圓了她企盼已久的大學夢。
2015年暑假,大二的張慧回到桑樹村度假,她有話要對父親說。父女倆步入秦豫亭,遠山近水伴心聲,父女倆都有許多感慨。父親問女兒:“我在電話中問你考不考研,你考慮好了沒有?”張慧看著身心疲憊的老父親很干脆地說:“我不考研”。“為什么?”父親反問女兒。“你都這么大歲數了,我怎么好意思再讓你為我勞累受苦,我不想將我所謂的前途建立在家人的勞苦之上。”“不行,你要考研,往后大學生多如牛毛,不拿更高學歷,你在社會上咋立身?要考,一定要考,我砸鍋賣鐵也要全力支持你讀研!”父親口氣毫不含糊,態度異常堅決果斷。
聽父親這樣說,張慧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五味雜陳,眼中盈滿淚水,在晶瑩的淚幕里,一幅久遠的的畫面再一次清晰呈現在張慧眼前:那是一個寒風刺骨的深夜,張良賢蜷縮在床上老覺得睡不暖,他要爬起來燒一火塘疙瘩火,他拉亮路燈,推開堂屋大門門檻外放著一個毛毯的包袱,他一驚,立馬喊老伴起來看個究竟,他們小心地打開紅毛毯,里面包著的是個呼吸急促的女嬰,張良賢夫妻倆一時愣在那里,不知咋辦才好,他們膝下已有一個女兒,這該怎樣給計劃生育部門交待?超生一個就意味著被扒房子、抬家具、罰款、用牲畜抵債。夫妻倆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最終決定留下這個可憐的孩子。“既然放在我們門上,就是老天的給予,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要丟棄她,不做喪盡天良的虧心事。”張良賢把孩子緊緊地抱在懷里,如獲至寶似地親個不停。心里說:孩子呀,既然你認準我家,我們就是你的親身父母,我們就是天地之緣,我們不但把你養大成人,而且還要送學供書,把你培養成張家有用之才。夫妻倆雙雙捧著孩子在火爐上烤暖后,放回到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