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艾軍
出處:讀書 1979年第1期
雖然很多人不曾讀過專門的軍事科學著作,但卻有不少人熟悉“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句名言。它是德國資產階級軍事科學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的,曾被列寧評為馬克思主義者探討戰爭問題的理論基礎(見《社會主義與戰爭》,《列寧全集》第28卷第284頁)。最近,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這部《戰爭論》的中譯本。
克勞塞維茨生于1780年,十二歲參加普魯士軍隊,當士官生。1803年畢業于柏林軍官學校后,即擔任普魯士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1806年參加了普法戰爭,當普軍在奧爾施塔特會戰潰敗時被俘。1807年10月釋放回國。1808—1809年任普魯士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辦公室主任。1810年10月起任柏林軍官學校戰略學和戰術學教官,同時為王太子講授軍事課。1812年,因反對普魯士臣服于拿破侖一世而轉到俄軍供職。拿破侖進攻俄國時,他參加過奧斯特羅夫諾、斯摩棱斯克和博羅迪諾三大會戰。1814年4月回到普魯士軍隊。后參加了林尼和滑鐵盧會戰。1818—1830年,克勞塞維茨在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的十二年間,致力于《戰爭論》一書的著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一百多個戰例,撰寫了許多評論戰史的文章,整理了親身經歷的戰爭經驗。1830年春由于調任炮兵部門工作,《戰爭論》的修訂工作被擱置起來,1831年11月即因病去世。他的《戰爭論》手稿由其妻子瑪麗于1832—1833年陸續整理出版。
克勞塞維茨所處的時代,正是歐洲工業革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相繼發生的時期。工業革命改變了戰爭的工具與潛力,民主革命改變了軍隊的編組與精神,民族解放斗爭改變了戰爭的性質與形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的新的社會關系,對于軍事學術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正如列寧在《戰爭與革命》一文中指出的那樣:“他們改造了全部戰略體系,廢除了戰爭方面的一切陳舊規章,創立了新的作戰方法,廢除了舊軍隊,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軍隊。”而當時的普魯士還是一個落后的半封建的國家,普魯士軍隊還保留著落后的建軍原則和軍事學術原則與一支為數不多的雇傭軍。在新型的法國軍隊的打擊下,普軍落后的軍事原則遭到徹底的破產。這就促使普魯士愛國的軍人們用批判的眼光去重新考慮他們的戰略戰術觀點。
克勞塞維茨雖然是普魯士王國的軍官,信仰的是落后的君主政治,對當時的法國革命持反對態度,但是他看到了法國革命對軍事學術發展的巨大影響。1806年耶納會戰后,他就積極參加普魯士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的改革,對封建主義的軍事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抨擊�?藙谌S茨軍事觀點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思想對他影響十分深刻。他接受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同時也接受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由于他深入地研究了戰爭的具體現象,使他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學說。他用辯證的思想方法在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第一次對戰爭和軍事學術一系列現象的相互關系和發展過程作了詳細分析。
《戰爭論》分第一、二、三卷。其中論述的問題包括戰爭的性質、戰爭理論、戰略、戰斗、軍隊、防御、進攻、戰爭計劃等八篇,這些都是克勞塞維茨“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對戰爭的熱心研究所獲得的果實”。(第一卷第13頁)《戰爭論》是在將近一個半世紀以前寫成的,由于時代的限制,有些觀點是過時了,但由于作者對戰爭問題的研究包含了豐富的軍事辯證法,得出了許多至今仍然是正確的結論。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一書最重要的貢獻是通過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揭示了戰爭的本質。他認為“政治是孕育戰爭的母體”,因為戰爭總是在一定的政治形勢下產生,并由一定的政治動機所引起。不僅如此,政治還貫穿在整個戰爭行為中,對戰爭不斷發生影響,因此,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一種政治工具。當某種政治關系引起戰爭的時候,戰爭并不象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使這種政治關系即告中斷,出現一種只受本身規律支配的完全不同的狀態,恰好相反,在這種情況下,“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第一卷第43頁),戰爭不過是“以劍代筆”的政治罷了。在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克勞塞維茨第一次如此明確地闡明了戰爭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