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背戰爭的規律是要付出血的代價的,缺失戰爭需要的性格是軍隊的缺陷,我們決不希望當戰爭打響之時,當將士血灑疆場,才去做早就應該做好的工作。
美國人斯坦利·赫什森所著的《一個軍人的一生·巴頓將軍》一書,借用大量未在美國、英國公開的秘密資料,以不同于以往任何關于巴頓的著作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展現了這個為戰爭而生,有幸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視和平為地獄的男人高貴、粗暴、固執、無情、仁愛的復雜性格特質。在書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巴頓將軍鮮明、獨立的性格,是他得到“二戰中發明的快速運動戰術的最偉大的指揮家”美譽的重要原因,也是他在短短13個月的戰斗中取得蕩平西西里、橫掃卡薩布蘭卡和突尼斯等輝煌戰果的根本所在。雖然他的戰果和對他的爭議同樣突出,但他也因此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被人們記憶深刻的指揮官之一。
從古到今的戰爭史上,留名留姓直至不朽的軍人,都具有獨特的個性。人類的戰爭史,也因為有這些性格鮮活、有血有肉的軍人而更加精彩紛呈。也許,戰爭確實需要這樣有性格的指揮官。
斯坦利·赫什森在他的著作中,非常形象而生動地描述了巴頓將軍的性格,尤其是他那極富個性、同時又很能展現他指揮藝術的語言:揪住敵人的鼻子,踢他的屁股。而巴頓將軍最為鮮明的性格是身先士卒。在指揮西西里島登陸戰時,部隊登島第二天他就登上西西里島。他甚至帶著他的參謀長,在幾乎是兩軍交戰中線的大路上驅車6個小時,考察和指揮作戰。
巴頓,正是以這樣的個性和行事風格而成為士兵愛戴的統帥,甚至被稱為“他是我們的英雄”。
2005年7月,曾任伊拉克戰場上美英聯軍副總指揮的英國皇家國防研究院主任約翰·凱茲利中將,在國防大學全軍院校長集訓上作了一個演講。他認為,在未來戰爭中,一個指揮官也許并不僅僅是軍事方面的專家。他應該是全面的,尤其是在性格的培養方面更是如此。比如在聯合作戰的過程中,要與友軍的指揮官處理好關系,而處理好關系在很多時候會花費指揮官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處理好關系會成為聯合作戰成功的關鍵。處理好關系,與指揮官本人的人格魅力、性格特質有很大的關系。
他的這個說法,很是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仔細思量,其實,在我國古代許許多多經典戰例中,也無不體現了為將的性格對作戰結果的影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一戰而勝,靠的是他決斷果敢的性格;司馬懿數萬大兵,面對一座孤城,被諸葛亮優雅琴聲嚇破了膽,是由于他敏感多疑的性格;闖王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入主北京城,42天后不得不黯然撤離,是受害于他自私、狹隘的性格……
美國人小埃德加·普里爾在他的《為將之道》一書中,列舉了成為優秀軍事將領所必須具備的十個品質:無私、決斷、靈感、挑戰、書籍、導師、體貼、放手、明智、信念。
他認為,在所有品質中,性格是最重要的品質,滲透于所有品質之中,甚至可以說性格就是素質。
在美國,很多將領都認為,性格是指揮人才最重要的品質。二戰時期,德國投降后,丘吉爾對馬歇爾將軍的領導才能大加贊賞,他在給馬歇爾將軍的信中表示,他欽佩馬歇爾將軍的性格。艾森豪威爾說:“在很大程度上,性格就是領導藝術的一切。”
而對于巴頓,斯坦利·赫什森在他的著作結尾的一段這樣寫道:比起任何其他杰出的將軍,巴頓身上有著更加濃郁的美國味。
從古到今,我們民族對人的性格品質都有著很高的要求。“立德”、“立言”從來都是古人追求的目標,甚至在我國古代的人生四部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將“修身”放在第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