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我案頭的三卷本《第二次革命:全球100名專家獻策中國改革》,是剛剛出爐的“思想盛餐”。
本書以“改革新期待”開篇,指出30年前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中國從此離開了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征途。
1992年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制止了“左”的思想回潮,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0多年后的今天,是回到過去的體制當中去,還是深化改革,“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
改還是不改?如果改,從哪里下手,從哪里突破?面對這樣的問題,中國的決策層在探索,中國的知識界在反思。在這一背景下,本書立場鮮明地斷言:由鄧小平點燃的中國改革火箭已高速運行了30年,今天必須增添新燃料、增加新動力了。中國必須改革,增長模式的轉變、政治體制的轉型都有賴于改革的深化與推進。今天的中國,不僅需要深化經濟領域的改革,還要全面推進政治、社會、文化領域的改革。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國面臨的改革形勢和挑戰更加艱巨,使得中國當前的改革步入了“深水區”。鄧小平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從當前中國改革的深度和廣度上來講,這樣的改革不亞于是一場革命,這或許就是該套叢書取名《第二次革命》的深層原因所在吧。
該書“政治卷”分別以“下一步改革的動力與方向”、“讓權力為善而不作惡”、“時代呼喚民主政治”、“基層民主新動向”、“法治還要靠法制”、“政府有權,更要有責”、“讓政府在陽光下行政”、“反腐新動向”展開論述。盡管講都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常識,但把這么多中外專家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一起,依然給人一種整體享受。
俗話說“有比較才能鑒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政治卷》的最后,編輯者特別設立了“美國進步時代的啟示”一章。給我們這些習慣了“以史為鑒”的中國人,一種歷史共時性的鮮明對比。這一章節收錄了《美國曾經的動蕩年代》、《他們,扭轉了混亂局面》、《預算民主,重塑美國政府》、《進步時代的美國本土印象》、《改革共識:改良而不是革命》共五篇佳作,讓人耳目一新。文章指出,19世紀末的美國,造假售假猖獗,重大災難屢有發生,財政稅收繁重、雜亂且低效,壟斷和腐敗橫行,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然而,危機中蘊涵著轉機。一場沒有統一思想體系和綱領,沒有統一組織領導,由民眾呼吁、上下聯動推進的進步主義改革席卷了整個美國�?梢哉f,進步時代的改良而不是革命的改革,奠定了美國現代國家的基礎。
本書的“經濟篇”,從十三個層面,分別以“壟斷行業改革別‘打補丁’”、“‘稅’‘費’改革應彰顯各自責任”、“變味的‘與國際接軌’”、“民營企業:十大‘危’‘機’觀”、“股市已不再是經濟的晴雨表”、“危機中的契機”、“農地流轉:上了弦的箭”、“能源:關鍵時期的關鍵革命”、“‘三農’改革應站在大多數人一邊”、“綜改試驗區:中國改革的深水實驗”為題,把中國經濟運行的現狀、存在問題和可能的解決方法,從容不迫,娓娓道來,給人有板有眼的感覺。我們能否實現自身發展方式轉型、發展低碳經濟,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中從政策刺激走向結構性變革,在世界經濟新格局下有效擴大內需、推進發展方式轉型,如何推進城市化進程,如何走上綠色復蘇和低碳增長之路,等等,都成為我們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在經濟卷中,眾多專家診斷中國經濟發展現狀,有助于新的改革共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