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剛剛提到您現在寫書都會有兩個版本,一個在內地一個在海外,網絡屬于哪一種?
慕容雪村:網絡基本介于二者之間,網絡是相對于傳統出版是一個相對自由的地方,但是它又不完全自由,所以說它是二者之間很多情況書不能出版的前提可以發表在網絡上,但是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發在網絡上。
記者:您這次來香港參加香港書展,香港書展和內地書展有什么不一樣的?
慕容雪村:我沒有參加過內地的很多書展,去年參加過一場北京書展,我還受邀荷蘭大使館邀請我去在現場采訪幾位荷蘭籍的作家,下面也是有觀眾的。我到香港書展現在還沒有什么概念,所以無從比較起,我聽說香港書展的規模特別大,據說今年會達到一千萬人次,不知道這個數字我沒有核實過。這是很驚人了,在內地的北京人口可能比香港多,但是北京的書展事實上我所見到的基本可以用冷冷清清幾個字來形容。
記者:您覺得是內地在香港書展上的傳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向香港學習的?
慕容雪村:這個問題特別難回答,要學的地方太多了。當我們談到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的文化事業的時候,要談的首先就是在文化在創作過程中受到哪些限制,有哪些主導文化發展的機構或者事例,這些兩個社會幾乎是不能比的。我也不能說香港是一個完全自由的或者說完全沒有審查沒有限制的社會,也會有香港社會的禁忌,但我還是說這個禁忌在合理的范圍內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超過一定的界限,它會限制或者毒害文化。
記者:北京書展參與的人數冷冷清清,什么原因讓香港人曾經大家認為是文化沙漠,但是他們現在那么喜歡讀書,而反觀內地讀書氛圍變得如此平淡。
慕容雪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中國內地是正在經歷一個很大的發展,它在經濟上持續30年增長,但是沒有讓中國內地社會過渡到相對文明正常的社會,依然是在轉變期間。香港幾個過程在很多年前已經經過了,也就是說在經濟上升期有許多人對讀書是沒有這個需求的。我曾經在中國的很多城市住過,比如杭州,在傳統的印象中杭州是書香文人秀士之地,這個地方應該有很多文人墨客。恰恰相反,我在杭州住的時候,談生意有很多人跟你談,真要談點文化文學藝術就感覺很孤獨。這不僅是杭州的情況,是整個中國內地的情況。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期當平穩這樣過渡下來之后,形成了一定的中產階級群體,那么這部分人開始讀書。我對中國的文化長期來講我是抱有希望的,我是很樂觀的,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內中國也會變成一個有很多讀書人的國家�,F在一本書在中國內地賣到三萬冊就算暢銷書,對于一個13億國家的人口來講這個數字簡直是一個恥辱。
記者:您一開始被讀者熟知通過網絡開始,這在十年前很難做到,網絡文學的流行像您這樣的網絡作家會被大家所熟知的原因是什么?
慕容雪村:在網絡興起之前,中國的文學我常常用一句話來形容,一個特別孤獨的寒冬,而且這個寒冬非常長,大概從1949年一直到2000年前后,沉寂半個世紀,特別在長篇小說這個領域,我常常開玩笑這50年里中國的長篇小說只有三個題材,寫民國、寫農村、寫民國時期的農村,極少有例外。當然我把英國之前的歷史劃到民國這個大范圍里面。從網絡興起開始有人關心自己的生活,當然這在80年代所謂小文藝復興時期也有過一個很短的時期,但是網絡開始我覺得有了大的變化,而且正是從網絡開始中國有了所謂的類型文學,那之前真是沒有�?苹眯≌f初見端倪,驚悚、推理、鬼故事,還有更大范圍的歷史小說,我把穿越小說視作歷史小說,還有一種寫玄幻的小說,你會看到現在類型小說雖然還沒有特別明顯的界限和劃分,也沒有人來研究,但是已經初見端倪,已經能夠看到這些趨勢,這些都是在網絡上進行的。如果依靠以前單純雜志社和出版社的常規文學狀況,其實完全做不到今天的繁榮。今天在互聯網上有多少人在寫作小說呢,這個數字很難統計,我估計少則幾十萬甚至有幾百萬人,每天在中國內地的互聯網上發表的小說,每天新增的篇目有一萬篇,他們已經擁有大量的讀者,在起點這樣的中文網站,點擊最高的網站點擊率已經超過幾億,這都是很驚人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