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報道,在號稱“中國梁祝之鄉”河南省汝南縣梁祝鎮,當地投入巨資打造的梁祝故里景區“舉步維艱”,每年的維護費用甚至要靠社會募捐。日前當地政府在一份回應中承認,由于目前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商,連維持景區建設現狀的資金都沒有。
地方政府投資本地“名人故里景區”、“歷史文化景區”甚至以“虛幻故事”、“小說人物”等噱頭打造景區,近年屢見不鮮。遠的不說,就在近期,河南開封耗資千億重現汴京勝景、湖北襄陽斥資百萬建郭靖黃蓉雕像均引起網友熱議。甚至“西門慶故里”、“孫悟空故里”、“女媧故里”也都成為地方政府投資“熱點”。
地方政府追求經濟發展,希望GDP數字好看,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不該把經濟增長的希望寄托在“文化傳說”上。恕筆者孤陋,因為投資“西門慶故里”、“孫悟空故里”、“女媧故里”而給當地旅游發展帶來很大收益的成功案例,還沒聽說過。相反,一些地方政府投資興建的“名人故里”,建成后收到的經濟效益卻入不敷出,甚至一些名人故里因管理不善,淪落為殘垣斷壁,卻不時見諸媒體。
政府不是“老板”,行使公共管理職能,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貢獻”出來的,因此政府所掌管資金首要的投向,是為增進百姓福祉,是為納稅人“服務”,而不是將資金投向一個前景不明甚至很可能打水漂的“文化傳說”。
退一步講,即使“投資”這些“文化景區”真的能賺錢,政府也不能直接當“老板”,如果這些項目真的能帶來豐厚的回報,政府可大力“招商引資”,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到時候自然會有真正的老板來投資,政府只需做好管理,照章收稅即可。
各地除了積極申報文化遺產項目外,還同民間協會合作,搶奪“梁祝之鄉”的稱號,為拓展當地旅游資源保駕護航。此前《中國文化報》曾報道稱,除了授予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為“中國梁祝之鄉”。中國民協于2007年曾命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為“中國梁祝文化之鄉”,此前也授予浙江上虞“英臺之鄉”稱號,江蘇宜興也被該協會授予“梁山伯祝英臺之鄉”稱號。僅僅一家協會便授予四個地方為不同的“梁祝之鄉”,這也是需要規范之處。(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