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閉著眼睛是在思索,莊子閉著眼睛則是在陶然。”日前,在北京電視臺推出的《國學開講》專題片上,畫家范曾用自己擅長的寫意手法,為觀眾描繪出了幾位先賢的模樣。這檔被安排在深夜播出的節目,成為當下“國學熱”中一杯清淡而有余味的香茗。
近年來,在各家衛視的講壇上,各派大師你方唱罷我登場,從三墳五典到五經六藝,從朝代更迭到帝王宮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像洋蔥一樣被剝了一層又一層。不能否認,電視媒體在傳播傳統文化、普及歷史知識上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有些以收視率為唯一訴求的電視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制造收視賣點,借國學之噱頭,曲解傳統經典,歪讀歷史人物,引起了很多質疑之聲。
在這種環境下,《國學開講》的微言大義顯得尤為難能可貴。欄目沒有把鏡頭聚焦到經典背后的奇聞趣事上,而是重在闡釋經典背后的價值思考。節目以時間為軸,歷史人物為緯,將儒學、佛學、道學及中國詩書畫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梳理了國學經典的發展脈絡和相互關系。重讀經典、梳理文化脈絡最大的意義,就是在人類面臨的危機中尋找一種有別于西方文明的價值思考。“《易經》無所不包地做了一個可能性的分析,而沒有做一個決斷性的結論,這就是《易經》最高的地方”,“海德格爾講,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向死而生,死和生,也就是陰和陽吧”,這些提綱挈領而又意味深長的表述,讓傳統經典顯得更加平易近人。
《國學開講》講述的是國學,闡發的卻是對于現代社會的思索。欄目沒有采用“我說你聽”的形式,而是別出心裁地開設了互動環節,用古典的思維方式來解釋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困惑,用辯證的方法來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結合傳統國學,主講人還為觀眾解讀了當前國際形勢:“現在中國的外交態度,就是喜怒哀樂而未發,我們取一個中立的立場,可是中國憤怒的時候,發而必中節。”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也需要發展,需要創新。傳統文化需要在現代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結構中進行調試,需要直面時代和現實問題,否則傳統文化只能是放在古董柜上的花瓶,看上去很美,卻早晚會蒙滿灰塵。
幾千年前,“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問答之間大道出。中國傳統文化偏重于實在的、形象的、具體的道理,習慣于從日常生活中總結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真理和經驗�!秶鴮W開講》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回歸,是電視傳播傳統經典的一次創新,是調和學術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一次嘗試。這檔欄目能從一眾類型相似的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受到觀眾的好評,既說明傳統經典迷人的魅力,也說明電視欄目永遠都是內容為王。在各家衛視為收視率拼得頭破血流的當下,在娛樂至死的觀念甚囂塵上的電視熒屏,《國學開講》以一種涓涓細流、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國學經典,談論精神價值,讓我們感受到一陣清新的文化之風。(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