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5月14日電 (劉文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14日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非常時期,迫切需要理論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代呼喚新的宏觀經濟學理論、新的貨幣經濟學理論。
當天,張曉慧在致辭時說,最近這兩年,學院一直圍繞著如何繼續堅持理論和實踐創新,立足中國金融實踐,做好中國問題研究,與時俱進地發展和完善支撐和影響決策的經濟金融理論框架,大力提升通過金融研究服務國家重大決策的能力等問題展開持續的討論。
她說:“我們認為,理論研究必須從實際問題出發、從實際政策出發,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政策與學術相結合?!?/p>
她進一步分析,從實際問題出發,必然要求理論上的突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推出了量化寬松等非常規貨幣政策,通過增加金融系統的流動性來支撐實體經濟的復蘇。按照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說法,量化寬松等非常規貨幣政策打破了所有的經典貨幣經濟學理論。
“只不過我們看到的是,長期的超低利率并未能帶動長期生產率的提升,相反卻鼓勵了短期刺激、助長了資產泡沫?!彼f。
近年來新冠疫情的反復來襲又使全球范圍內的產業鏈、供應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疊加俄烏沖突,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和利率則顯著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動蕩,避險情緒高漲,全球經濟由此增添了許多新的不確定性。
對此,張曉慧坦言,無論是貨幣經濟學理論還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矛盾,尤其是地緣政治沖突期間經濟金融制裁的濫用,令人不得不懷疑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是否還能繼續為全球提供公共產品。
她提到,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沒有搞“大水漫灌”,而是采取貨幣政策結構性逆周期發力,信貸資金直達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定向精準支持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在貨幣總量基本匹配經濟需求的前提下,既激活了微觀主體活力,增強了總體創新能力,穩定了產業鏈、供應鏈,也穩住了宏觀經濟。
但是,張曉慧提醒,如何解釋在非常時期的當下結構性貨幣政策成為挑大梁的角色,恐怕是經典的貨幣經濟學所不能承受之重,迫切需要能在理論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代呼喚新的宏觀經濟學理論、新的貨幣經濟學理論。
她說,從實際問題出發的理論創新和更好服務于實際政策的理論創新,恐怕是五道口金融學院下一個十年首當其沖應當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