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西安的韓國人很少,一年有兩三次活動就不錯了,也許明年人多起來,每個月能組織一兩次活動。”鄭求鎬在西安已經生活了7年,擔任著西安韓國商會會長,三星項目的到來,充實了這個商會的人數和力量,明年他準備進一步擴大商會規模。
在北京、南京、成都工作生活過12年的鄭求鎬,最終落腳西安。這讓鄭求鎬頗為感慨,要知道1400年前唐朝長安城里的韓國人比現在還多,當時就有4000人了,使節、僧侶、商人、留學生紛紛慕名來到這個國際大都會。
西安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三星項目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這一進程。在當地多位專家看來,三星及其配套項目不僅會拉伸西安的產業鏈條,提高經濟外向度,還會帶來大量的韓國人,改變這座城市的人口結構。韓國企業和人口的涌入,隨之面臨改變的還有西安的服務業水平和城市功能等各個方面。
加速產業國際化
三星項目工地現場,主體廠房已經雛形初現,明年2月份之后三星10納米級閃存芯片將從這里生產出來�,F場一位杜姓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工程進度計劃,工廠整體建設要到年底完工,明年2月份進行試生產,上半年正式投產。這個號稱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外商單筆投資項目于去年落戶西安,引起國內外轟動。
三星工廠還沒建好,但它帶來的影響已經觸手可及。從三星工地到高新區的綠地、依翠園等韓國人聚居的社區,隨處可見掛著中韓兩種文字的餐館、商店。這還不過是表面的現象,深層次的影響則體現在西安產業結構和城市格局方面。
西安的經濟外向度不高,去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30億美元,實際直接利用外商投資不到25億美元,都只是重慶的1/4。這種情況與西安大的產業結構有關,自從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西安的產業都是以重工業為主,而主導這種產業格局的則是國企和軍工企業。
陜西省決咨委委員、長安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王圣學告訴記者,“一五”計劃布局156個重大工業項目中17項落在西安,這奠定了西安的產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基礎,同時也奠定了西安的城市格局。
不過,這樣的產業結構在改革開放過程后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顯得活力不足,西安的發展也逐漸放慢了速度。
“西安市要建成國際化大都市,產品必須要有競爭力,現在的外貿出口就這么一點,談什么國際化大都市。”陜西省決咨委委員、西安市政府參事曾昭寧認為。
參與起草西安市“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的曾昭寧表示,西安以往的工業結構主體是制造業,制造業里的主體是裝備制造,下一步要繼續升級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三星的到來既延伸了產業鏈條,又帶來一百多家配套企業形成產業集群,這對西安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帶來了較大改變,提高西安的區域競爭力。
就三星在西安的工廠而言,配套企業中大部分是韓國企業,也有日本、美國的企業。三星的到來不僅壯大了西安電子信息產業的實力,更使其外向度提升,更多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雖然以前西安的電子信息產業也有優勢,但在全國排不上名次,更不用說國際競爭力了。
除了產業上的影響之外,這樣一個產業集群布局在城市西南部,使得這一地塊在西安城市格局中的地位飛升。三星項目園區布局在長安區與戶縣交界處,而戶縣是西安西部有著開發潛力的一個區域。西安高新區處于城市西南角,向南由于長安區與秦嶺相接,可供開發的土地已經比較稀缺,向西則有很大空間。
距離三星項目園區17公里的戶縣草堂鎮,是戶縣與西安高新區合作共建的草堂科技產業基地所在地,是高新區向西擴張的節點。西太路快速干道將這里與三星園區、高新區及主城區相連接,不到半小時就可以抵達城區。在西安拉大城市框架的過程中,隨著產業向西南聚集,這里也將成為城市化發展的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