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鎮”的確是一個聽上去十分響亮的名稱,但它終究只是一個概念,要想脫離空泛,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導航儀”,還需要具體的產業來支撐。
2008年,石排鎮最終確定從6個板塊來打造“中國鎮”,包括城市品質、產業經濟、文化事業、市民素質、民生福利、黨建等。
對此,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李新家認為,石排鎮可以搞出幾個特色系列,如中國經典女裝服飾系列、傳統婚俗服飾系列、地方民俗文化系列、古村落旅游觀光系列等,進一步豐富“中國鎮”內涵。
其實,翟崇碧對此謀劃已久。他透露說,在石排鎮,元宵節、盂蘭節、重陽節、冬至等傳統節日全部放假,通過假日促進消費。
“我們改革開放30年來跟西方學了很多東西,但是有一個東西我們還沒有真正去學。西方的圣誕節有圣誕產業,連圣誕老人都產業化,連圣誕老人的帽子都產業化。我們沒有一個節假日有產業,連最大的一個節日——春節都沒有形成春節產業。”翟崇碧說:“我們的財神爺沒有產業化,我們財神爺的帽子沒有產業化。”
芬蘭拉普蘭德被認為是世界知名的圣誕老人小鎮,傳說每年圣誕老人就是從這里坐著雪橇騰空出發,為全世界的孩子送去圣誕禮物。
每年圣誕節,全世界很多地區的人都飛往芬蘭,希望到這個圣誕老人小鎮去見到圣誕老人。
“為什么我們的財神爺不能像圣誕老人一樣呢?”翟崇碧說,作為東莞的文物重鎮,將石排鎮打造成一個知名的“財神小鎮”,并最終實現“財神”的產業化。
翟崇碧說: “我們石排能否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財神爺小鎮,以后誰想見到財神,都到石排財神鎮來。”
“中國鎮”帶來的變化,在石排初步顯現。“石排從2005年到2008年,我們沒有賣出一平方米土地,我們沒有增加一分錢銀行貸款,但是,我們鎮可支配財政收入去年增長到4.53個億,我們的國稅收入增長了4個多億,我們的GDP收入也增長了4個多億。”翟崇碧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我們石排的生活,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5月9日早晨,在石排公園,幾位來晨練的老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幾年,不但是經濟發展,老百姓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落實了,讀書不用錢,住房也解決了,坐公交也免費了。”
“中國鎮既是城市的形象品牌,更是這座城市各行各業蓬勃發展、保持持久競爭力的不竭動力,通過城市品牌打造品牌城市,是中國鎮推動產業發展的一條最根本思路。”翟崇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