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網上多投一份簡歷,就多一次求職機會
近日,智聯招聘針對“史上最難就業季”進行了抽樣調查,并發布“2013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報告”。
本報記者詳細了解報告內容,以及綜合本地部分行業招聘現狀進行分析后發現,大學生難就業,除了供需錯位等主要原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出于主觀: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其現實接觸面以及眼界開闊度受限,不了解的領域不敢碰,有潛力的小公司不愿嘗試;受家庭或社會傳統意識影響,觀念更新還比較慢,多數人求職盯著“鐵飯碗”或大家都能從事的崗位,無形中抬高競爭門檻,又削弱了自身優點。
或許,我們對現實的一些客觀分析,能夠給找工作的畢業生們提供一些參考,或許是思考,最好不要被當成簡單的“說教”。
被偏愛的仍然是大城市
薪水不低的新興產業冷寂
從此次公布的數據分析看,一線城市的就業機會要多于二三線城市,不過,即使供崗多,但比起求職者的傾慕仍顯得有些“狼多肉少”,一線城市的職位競爭激烈程度不言而喻,一二三線城市的競爭指數分別為62、54、29。由于少有人問津,三線城市的職位競爭顯得不是那么激烈。
這種情形,記者近日在多場招聘會現場也曾發現,一些來自黃石、孝感等武漢周邊城市的企業,雖然薪水與武漢的企業并沒有太大差距,甚至還提供房子等便利條件,依舊很難打動求職者�?磥�,“逃離北上廣”雖一度流行,但應屆生“留在大城市里闖一闖”的心態仍然故我。
統計指出,規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型企業的整體職位量占到了43%,但由于不受應屆生的青睞導致競爭比相對不高。20人以下規模企業21人競爭一個崗位,相比于最高73人競爭一個崗位,相差極大。
智聯招聘CEO郭盛告訴記者,現在,隨著新興產業的出現,誕生了很多微型企業(20人以下),比如創意策劃公司、微博傳播運營公司、工作室等創業團隊出現在人才市場上。這類企業其實薪水優勢并不弱,平均薪酬僅次于500-999人規模的大企業。但這類小企業由于不夠知名而很難引起應屆生的興趣,加之大學生缺乏實踐以及對未來職業規劃的迷茫,導致他們不敢嘗試和顧慮重重。
武漢理工大學應屆畢業生汪超告訴記者,“找工作一般不會考慮規模很小的企業,因為覺得平臺不夠大,擔心學不到東西,而且也沒有安全感。”湖北大學一名應屆生也表示,雖然有些小企業給的薪水還可以,但是總覺得不踏實,還是想找大企業工作。
記者也了解到,不少規模小的企業,考慮到這一問題而不得不出高薪招人,即便如此,還是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武昌一家影視文化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自己公司給一般員工開出的月薪為3000多元,還供應午餐,可應屆生“仍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