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維系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近年來,在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下,我國煤炭產能不斷擴大,但科學產能亟待提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據謝和平介紹,由中國工程院承擔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目前我國煤炭綜合考慮生產安全度、綠色開采度、機械化程度三類因素下的科學產能僅為11 .1億噸,僅占目前煤炭產量的1/3。他呼吁,我國煤炭行業亟待實現從“量的崛起”轉向“質的繁榮”,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煤炭行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經濟參考報》: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長期以來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比超過70%。前不久公布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煤炭生產能力為41億噸,產量控制在39億噸。這一控制目標是如何提出的?
謝和平: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但同時煤炭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煤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產量控制目標,被很多人認為有些保守,但這一目標是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和《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特別是在總結分析煤炭工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面臨挑戰的基礎上編制的。
《經濟參考報》:當前我國煤炭行業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謝和平:首先,煤炭產量在不斷增長的同時,資源保障能力卻在減弱。根據BP2010年發布的數據,我國煤炭資源已探明剩余可采儲量約1145億噸,且煤炭資源大多集中在地表深部,1000米以下深部資源占開采資源總量的比例超過50%,儲采比38年。目前我國煤炭平均開采深度已達600米,受開采條件、開采技術、開采環境等各種因素制約和限制,已面臨煤炭資源的枯竭和產能提高的巨大壓力。
其次,受地質條件、體制障礙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煤炭開采普遍存在回采率低、資源破壞與浪費嚴重等問題。雖然國有重點煤礦平均回采率已達50%以上,但產量只占全國總量的一半左右,地方煤礦和鄉鎮小煤礦的回采率分別為30%和10%左右,開采工藝與技術手段相當落后,要全面提高全行業開采效率,艱巨性和緊迫性并存。
其三,煤礦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煤礦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十一五”期間,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共149起,死亡人數3065人;另一方面,煤礦生產職業病高發局面未能有效改善,目前,全國累計報告煤礦塵肺病例約30萬例;同時,隨著煤礦開采時間和空間的延伸,煤礦安全生產條件日趨復雜,高溫、高壓、高滲透問題日益突出,瓦斯、粉塵、火災、水害、頂板災害、沖擊地壓等災害性威脅顯著增大,煤礦安全生產面臨較大壓力。
其四,我國各煤炭賦存區的地質條件、資源賦存狀況、水資源條件、生態環境條件等存在較大差異,許多開采技術與資源條件并不十分匹配,由煤炭開采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比如,對水資源的破壞、地面塌陷、矸石露天堆放造成環境污染等等。
此外,在煤炭機械裝備、技術人才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目前高端煤炭生產裝備市場多數被國外廠商占領,煤炭開采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將面臨重大考驗與挑戰,職業素質人才缺乏以及煤炭專業技術人才比例明顯偏少,制約了煤炭行業向高層次發展等等。
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經濟參考報》:“十一五”期間,我國曾制定26億噸產能的控制目標,但實際上到2010年產量超過了32億噸。2011年,原煤產量甚至提升至35.2億噸。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您在多個場合曾多次強調煤炭的“科學產能”,這是否意味著在當前超過35億噸的煤炭產量有相當一部分是“非科學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