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測試運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12月27日起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北斗系統性能怎樣、如何加快推廣應用、未來發展目標何在?相關部門的專家就此進行了解釋。
性能:
與美國GPS相當 具備獨特優勢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作為全球4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中國的北斗系統總體性能與美國GPS性能相當。他介紹,2012年我國發射了4箭6星,完成了系統組網,同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系統精度和穩定性,擴展了系統覆蓋區域。和去年試運行相比,覆蓋區域由原有的東經84度至160度擴展到現在的東經55度至180度,系統定位精度由去年發布的水平25米、高程30米到現在的水平10米、高程10米,測速精度由0.4米每秒到0.2米每秒。
與GPS等系統相比,北斗系統還具備有源定位和短報文特色服務,成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獨有的特色和優勢。冉承其介紹,北斗系統除了提供其他系統能提供的無源導航定位授時服務外,還保留了試驗系統所具有的位置報告、短報文服務。“一般來說,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只告訴用戶在哪個地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還能將用戶位置信息發布出去。北斗系統能讓別人知道你在哪兒,還可以讓自己知道別人在哪兒,這是北斗有別于其他系統的重要特色。把短信和導航結合起來,是北斗系統的獨特發明。”冉承其說。
應用:
部分行業已試用 愿向國際開放
“建設好北斗系統只是第一步,管理好、應用好,并能夠充分發揮北斗系統的使用價值和效益才是最關鍵。”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任楊寶峰說,衛星導航產業和互聯網、移動通信并稱為世界三大IT產業。據統計,今年衛星導航產業已經超過1200億元。
冉承其表示,希望及早促進北斗系統的廣泛應用,同時愿意更加開放北斗的國際應用。他說,北斗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測試版文件公布以后,調動了國內外眾多企業和個人研發的積極性。中國一大批優秀企業已經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芯片模塊或終端,現在帶有北斗導航衛星功能的衛星導航儀已經開始向社會投放進行試用。同時,還與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進行示范工程建設,如和交通運輸部聯合開展的交通運輸行業的重點監控管理服務示范系統、和廣東省聯合開展的珠三角衛星導航示范工程等。
冉承其說,和GPS系統相比,北斗系統目前最大的差距在價格,如何動員全社會力量更多應用,讓北斗芯片價格盡快降下來,是當前首要任務。今后將從4方面重點推進:一是已經從去年試運行開始著手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和模塊的研發,解決產業鏈問題;二是聯合各行業、各地方推廣示范,推動北斗應用;三是標準先行。目前正聯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籌建全國北斗導航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衛星導航標準實行統一;四是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
目標:
堅持“三步走”戰略 3年后占國內兩成
根據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北斗系統到2020年左右將形成全球覆蓋能力。對此,冉承其表示,當前首先要保證提供亞太區服務的系統連續穩定,并根據系統運行情況、衛星壽命情況,不斷調整、增加、補充發射衛星。同時,將進行覆蓋全球的建設,2014年起進行后續組網發射,爭取用10年左右時間,發射40顆左右的衛星,形成覆蓋全球能力,盡早提供全球服務。
在未來商業化市場中,北斗系統預計能分到多少蛋糕?冉承其表示,通過分析研究,北斗產業有望到2015年左右占國內市場的15%至20%,到2020年占70%至80%的比例。“北斗系統加入以后,更多用戶不會單一使用GPS,而是北斗和GPS兼容使用,這帶來的好處是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就可以享受兩個或者3個以上系統提供的服務,這會帶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