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在三伏”。7月13日將迎來今年入伏第一天。專家表示,今年的“三伏天”共計40天,比去年多10天。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所謂“伏”即是“暑氣潛伏于地”之意,標志著一年里最炎熱的時期。“三伏”在夏至后,小暑和大暑之間某日開始,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那么,“三伏天”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樣確定的?史志成介紹說,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這是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
具體今年“三伏天”來說,7月13日交“初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共計4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并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很多人會出現身體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體重減輕等現象。
保健專家提醒說,此時節,養生保健一定要加強營養,保證人體必須的水分、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物質的補充。在膳食調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腦、增進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脂肪類厚膩葷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適應夏天胃腸的消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