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石頭的天地: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橋石欄、石街石巷……步入街中,猶如徜徉在一座天然的石頭博物館。
這就是河北省井陘縣于家村,一個保存完好的石頭文化古村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于家村四面環山,處在一個小的盆地之中,有400多戶村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石頭村逐漸為世人所知,吸引了大批的專家和游客前來參觀考察。
走進于家村,記者看到300多座四合院錯落有致,4000多間石頭房屋互不雷同,3500多米的街巷形如碧玉。明清年間建的清涼閣、真武廟、觀音閣、于氏宗祠等建筑保存完好。整個村落布局規范,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皆為明清古道。更有石井窖池1000多眼,石壩梯田2000多畝。
這里的村民們很自豪地說,他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后人,村民95%以上姓于。500多年前,于謙的孫子于有道遷到于家村時,這里是一片深山曠野,他艱苦創業,繁衍至今已24代。于氏后裔就地取材,利用豐富的石頭資源修成梯田,雕成石器,蓋成房屋,共同營造自己的石頭王國。
在于家村,幾乎家家居住的都是石頭四合院。走進84歲的霍來清老人家,記者看到精致的券頂石頭屋,院內的地面都是石頭鋪的,儲備雨水的井窯也是石頭建的。“我家這房子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住了有七八輩人。石頭房子不易損壞,還冬暖夏涼呢。”霍來清說。
由于祖輩相傳,這個村大多數男人都會石匠手藝。“我18歲就跟父親學手藝,干了幾十年的工匠,我家的四合院就是我自己建造起來的。”村民于鳳庭說,“那時蓋房子的石頭都是我推著小車從山上每次三四塊這樣取下來的�,F在蓋石頭房子的成本比磚房都貴,沒有人再蓋了。”
坐落在村東頭、建于明朝萬歷九年的清涼閣是于家村的標志性建筑。導游史翠榮介紹說,“難以想象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就地而起,有的長過數米,有的重達數噸。當年村里最巧的石匠于喜春為了紀念先祖建起了這座石頭樓閣。”
走進于家村石頭博物館,記者看到了大量的明清古石器、古農具和古用具等,體現了先輩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業精神。博物館里陳列著兩塊保存完整的石碑,明朝萬歷年間立的《整飭村規》碑和清朝乾隆年間為規范村民用水而立的《柳池禁約》碑。碑文內容體現了于家村人形成的一套管理體制和道德規范。
最具人文色彩的是一座始建于明末的“四合樓院”,這座樓院的家族在明清時代曾出過12名秀才,當時在這深山僻壤之地,實屬不易。民俗專家認為,規模宏大、獨具特色的石頭民俗文物群,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然而如今,石頭村的很多房子都無人居住、大門緊鎖,年輕人多半出去打工了,在村里住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石頭村里將漸漸只剩下石頭了。”老人們感慨道。
史翠榮表示,憑借著于家村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近年來,多部影視劇在這里拍攝,大量外國游客前來觀光。于家村已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旅游區。(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