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都縣“產蛋崖”景區從陡崖上脫落下來的“石蛋”(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
————訪專家————
悟!石蛋是結核
帶著滿腹疑問,記者采訪了地質年代學家、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許榮華教授。
“石蛋”只有產蛋崖才有?
許教授表示,據觀察,整個產蛋崖長20米,高6米,其上錯落的分布著直徑為20—40公分的“石蛋”,這些是集中暴露的區域。且據當地村民描述,在產蛋崖周邊區域,也存在著類似的“石蛋”,只不過數量較少。所以,許教授推測,有可能在產蛋崖附近區域還存在為數不少的“石蛋”,只不過這些都被埋藏了起來,尚未被人們發現而已。
“石蛋”會不會是化石?
那么這些“石蛋”會不會是恐龍蛋,或是我們所不清楚的遠古時期的大型生物?許教授明確表示,“石蛋”肯定不會是化石。“從地質上來看,我們初步認定形成于4—5億年前的寒武紀,這個時期只存在少部分的低等生物,不可能存在這么大的動物。另外,化石都有一定的結構,例如恐龍蛋就會有蛋殼等成分,這是我們在‘石蛋’中沒有發現的,所以‘化石說’是不可能成立的。”
“石蛋”可能是結核?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石蛋’很有可能是一些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結核。在寒武紀的時候,產蛋崖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存在很多的二氧化硅膠體,這些二氧化硅在堿性的海水中溶解,隨著水流的沖刷,匯集到產蛋崖的這個地方,而恰恰在產蛋崖的某個水深時海水變成了酸性,溶解的二氧化硅膠體發生反應,大量的從水中析出沉淀并且聚集成團,就形成了二氧化硅的結核。經過幾億年的地質變遷,當年的汪洋早已經成為了平地,海洋中的泥質包裹著二氧化硅結核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產蛋崖。”許教授表示,“由于泥質和二氧化硅結核的風化時間不同,前者風化得更快些,導致了泥質更快的被剝落,使其中包含的二氧化硅結核暴露,并最終掉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