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援建者與當地政府和居民商定,決定搬遷、關閉位于水磨鎮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佛山市按照“生態、文化、安居、樂業”的理念打造全新的“水磨羌城”,讓水磨成為一個宜居的旅游城和文化城,各方面都比地震前要好。
“援建不僅是原址重建,讓災區的群眾有房住,還要考慮他們以后的生存發展,要有長遠的生活保障。”援建組恢復重建項目代建管理中心主任陳樹峰說。
已建成的“水磨羌城”由和諧廣場、170幢居民樓、農貿市場等組成,總建筑面積4萬余平方米。“水磨羌城”借鑒羌族傳統民居風格,結合西羌的深厚文化內涵,形成協調統一、民族特色明顯的羌寨。
如今,全鎮300多戶人家過上了“家家有住房,戶戶有商鋪,人人有就業”的生活。今年4月8日,水磨鎮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城市設計項目,因“將災后重建與人們生活完美結合”,而在“第六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上獲得“全球災后重建規劃設計最佳范例”稱號。當地人對這項國際大獎簡稱為“聯合國地球獎”。目前,每天最多時有近2萬游客前往水磨鎮參觀旅游。(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