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根塑料膜種植時都未除?
昨日,有市民致電南都稱,有些施工單位在種樹時偷工減料,甚至將包裹樹根的塑料膜也不拿掉,這樣的樹根部生長很慢,大風一吹更容易倒。
對此,市城管局綠化處相關工作人員黃工說,日常中一些單位可能為了保證樹木成活,防止樹根周圍的土散開,而將包裹在樹根外面的編織袋一起栽種下去,但這是不允許的,栽種時根部的塑料袋一定要清除,否則影響根系生長。這種情況不能排除,他們發現也是會制止的。(中國廣播網)
來自深圳市官方的說法,此次樹木大面積倒伏,其中相當部分是行道樹無法抵擋強風倒伏。深港專家分析說,行道樹的倒伏,與街邊種植環境惡劣有關,樹木需要發育強大的根系才可站穩,但街道邊不能提供足夠的土壤,因此樹木長得越大,受力面越大,倒伏的危險也相應越高。
仙湖植物園植物與環境研究專家李楠博士分析,深圳行道樹的建設和發展歸結為三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期間,一批以榕樹、羊蹄甲(開出的花朵為“紫荊花”)為代表的本地鄉土樹種得以廣泛種植,但這種樹不僅根系較淺,榕樹龐大有力的“霸道”根系,常常頂翻行道板,擠占機動車道。而羊蹄甲在釋氧量、吸塵性等環保特性上表現遜色。
于是,在90年代末期,深圳開始大面積種植棕櫚類樹種,希望在城市中營造亞熱帶風光�?墒�,棕櫚樹綠量少、葉面有限,釋養量小,雖然它美化了環境,卻丟失了作為植物最重要的防噪音、遮陽光等生態改善功能�,F階段深圳又流行種植樟樹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
李楠說,深圳市在種植行道樹時,要提高規劃的前瞻性,盡量避免更換,讓樹木的根系得以充分生長。
3宗罪
城建施工太多移植頻繁
為配合大運會和城市更新,深圳市各區近年來大力拓展城區,這其中就包括修建地鐵和拓寬道路,將原本站立于路邊的行道樹連根拔起,再移植到拓寬、改建后的道路兩側,但在專家眼中,如果移植技術不過關,這些被破壞根系的大樹,往往也是城市的一顆顆定時炸彈。
詹志勇則從植物學的角度分析說,移動城中生長多年的樹木,也是有講究的。從技術派的觀點來看,移樹一定不能移得太急,一棵大樹的移動,起碼要有一年的準備期,單是根系的切除就應該分為三次,如果一天之內將樹根切斷,樹受打擊太厲害,它們承受不住。
“切掉大部分后要給它們適應期,然后才能移動,在發達國家這都是必然要做的。”
詹志勇說,除了樹根切割有講究外,根球及土壤的整體移動也有講究,發達國家要求根球土壤的整體移動面積,應該是樹干直徑的十倍,但圖快和圖省事,朝夕之間就把樹給移了,根球也是移動越少越好,否則就容易出事。
4宗罪
樹種選擇不當容易倒伏
據深圳市各區城管局公布的信息,11萬多棵折斷倒伏的樹以垂葉榕、黃槐、洋紫荊等樹種為主。黃重遠介紹,垂葉榕沒有主根,很多氣根裸露于地表,而且這些樹冠大枝葉繁,容易倒伏。“洋紫荊也是易倒伏樹種,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包括深南大道等很多路段都是種植洋紫荊,后來大約在1997年后,換種芒果和扁桃樹等抗風性強的樹種。”
詹志勇表示,樹種選擇不當,是香港和深圳綠化最嚴重的問題,很多時候城市管理者,不知道如何把樹種和地點配合起來。一些種樹點很局限的地方,卻堅持要種很大的樹,此外還有土質和空氣質量,例如有些樹不能容忍空氣惡劣,但路邊偏偏就種了這種樹,結局就是樹木生長不良,遇風就倒。
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