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6日,由農業部主辦的首屆長江生物資源養護論壇在上海舉行,1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名發出《保護長江生物,關注流域生態》倡議書,稱長江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已喪失嚴重,而這種趨勢還在繼續。這些院士呼吁強化長江禁漁期制度,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實施長期全年禁止商業捕撈,恢復魚類資源。“地球造就一個物種至少要200萬年,而人類破壞一個物種也許只要幾十年甚至幾年。”倡議書說。
5年后的2012年,趙進東接過曹文宣的“接力棒”,在全國“兩會”上為長江魚鼓與呼。趙進東提交提案,建議長江流域10年禁漁,給魚類繁衍以充足時間。趙進東認為,每年的4-6月禁漁期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護親魚的繁殖,但7月解禁后的大量捕撈,仍使幼魚面臨著危險,對漁業資源造成了很大的損害。漁業部門每年4月都要在沿江一些地方放流四大家魚和其他一些人工繁殖的經濟魚類,但數量可能連迷魂陣一天捕獲到的數量都不到……“我們認為禁漁期應該在10年左右,給魚類繁衍以充足時間。”
長江養不起14萬漁民
趙進東提出“10年禁漁”的提案后,農業部曾派人專門到中科院水生生物所進行了調研,但并未采取具體措施。
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下稱“長漁辦”)向早報記者證實曾收到并答復了趙進東的提案,在答復中,農業部認為,三個月的禁漁期,雖然未能從根本上遏制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的趨勢,但監測數據表明禁漁期制度對于延緩資源衰退,保護魚類自然繁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長漁辦主任趙依民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江漁業資源及生態環境承載不起現有的漁業捕撈力量,供養不起如此眾多的捕撈漁民,迫切需要讓部分漁民轉產轉業上岸。因此,努力開展長江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程是長久之計。
在給趙進東的答復中,農業部表達同樣的觀點,“禁漁期制度涉及沿江11個省市,禁漁漁船37914艘(擁有捕撈許可證),專業捕撈漁民145339人。據統計,2011年,長江三峽庫區、壩下、洞庭湖、鄱陽湖和河口區的天然捕撈量不足5萬噸,長江的資源量已不足以支撐這14萬多漁民的基本生活,長江的水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危險。因此從漁民生存出發,從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出發,在長江流域開展‘退捕還魚’的政策十分必要,也很緊迫。我部相關部門目前正在參考‘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的政策,制定長江漁民退出補償機制,引導漁民逐步退出天然捕撈。”
癥結在漁民的安置
目前,研究人員、管理部門和漁民都在期盼“退捕還魚”,但癥結就在漁民的安置上。
“由于涉及多部門合作,我部將會同有關部委作進一步的研究。”針對趙進東提出“設立長效機制的生態補償基金,解決長江漁民的生計”的建議,農業部給出了這樣的答復。
事實上,曹文宣也一直在思考10年禁漁后長江漁民的未來。“就是不禁漁,漁民們的生活也難以為繼了。”根據曹文宣的調研,隨著長江經濟魚類資源的下降,專業漁民生活狀況每況愈下,入不敷出,另謀出路已經成為主要現象。
早報記者走訪宜昌、萬州等地時也發現,全職捕魚的專業漁民已非常少見,他們大多在汛期時出江打魚,其他時間都在岸上找零工,然而由于國家會適當給予生活補貼和漁船油價補貼,大部門漁民沒有放棄捕撈許可證并長期在江上生活。
“在宜昌登記的2245條漁船中,常年作業的漁船不到30%,間斷性作業的漁船約占50%,很多漁民整年都不捕撈了,因為捕魚已經無法滿足漁民的基本生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