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記者以嗓子發炎為由來到電子正街附近的一家小型藥店,工作人員極力推薦柜臺最上層26元一盒的一種消炎藥,聲稱此藥最有效,卻只字不提柜臺最底層一款6元一盒的消炎藥。事后記者得知,6元的藥是降價藥,利潤很低,而26元一盒的藥利潤在8元以上。在其它一些藥店的感冒藥類柜臺上,記者視線內的第一欄藥品,價格多在20元以上,最貴的三四十元,越往下價格越低,到最底層,藥價多在5元以下,非得“蹲”下來才能看清。
“降價片劑藥”改成膠囊或沖劑不降反漲
記者采訪了解到,許多“降價藥”因為利潤降低而“全身退市”,相當一部分則是換個“面孔”重出江湖,價格不降反漲。
據了解,全國兩百種常用藥品中,許多藥品都有多個藥名。每種藥還能分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規格。所以有的藥其中一些規格降價后,其他規格就頂上了。知情人士透露,如果同種藥的片劑利潤降低了,藥廠可以把片劑改成膠囊或者沖劑。盡管成分和藥效相同,但因為形狀不同就變成了價格不菲的“新藥”。
比如銀黃片,24粒裝,國家零售指導價是每盒3.2元,而成分和功能主治一樣、每袋4g、十袋裝的銀黃顆粒,零售價為9.5元,0.3g×36粒的“銀黃膠囊”,在藥房的零售價是21.6元錢。再拿布洛芬膠囊來說,降價后每盒賣2.7元的藥,目前經過包裝更新,其市場售價每盒已經賣到15.5-17元。
徹底解決藥品“降價死”怪象刻不容緩
針對“降價死”的怪象,青年經濟學家李青指出,政府監管部門應該明確,簡單的“降價”并不能一勞永逸。解決藥價高問題。找到杜絕“降價死”現象的根本解決途徑,比單純地公布“降價通知”更為重要。同時,嚴格審批“新藥品”,完善國家藥品注冊制度,才能不給藥品“死去活來”的機會。
消費者雖不能夠限制藥價,但在買藥的時候應多留意。從事藥品零售工作近20年的楊女士提醒市民:一般熱情的促銷員推薦給你的十有八九是利潤高的藥,先別忙著掏錢。再就是,許多藥店會把平價藥“藏”在最不容易看到的地方,比如柜臺的最下邊、最里邊等。還有,很多藥名字相同,價格差距卻很大。事實上,只要是正規藥,成分相同,藥效相差不會太多,便宜的藥更適合你。(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