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1月12日電 (梁欽卿)在大數據時代,如何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近日,在中央網信辦等八部門評審公示的《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入選名單》中,重慶市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中心成功入選,這也是重慶市唯一一個生態環境領域的國家級實驗基地。
在重慶市璧山區觀音堰一體化水質自動監測站內,工作人員正在為原有設備增設濁度補償光源,提高高濁水體內化學需氧量、總磷、氨氮監測的準確性。
璧山區一體化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負責人楊均介紹,這條河流的水質分析從以前靠人工逐漸升級為現在的靠數據,而這些數據通過關注手機APP或平臺就能獲得,相當于可以實時關注水體變化,極大降低水質監測的誤差值。該站點每4個小時就會自動采集、分析一次監測斷面水樣,并將實時監測數據上傳至“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一旦發生水質超標,平臺就會報警。
重慶市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大數據技術室主任劉曉介紹,該平臺具備水環境問題分析、污染類型識別、排放量動態估算等智能化功能,有效將水環境問題溯源時間由月度溯源縮短至小時溯源,溯源精度由流域尺度提高至河段溯源、鄉鎮溯源和污染類型溯源,極大提升溯源效率和精度。
目前,“流域水環境智慧管理系統”已嵌入“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并覆蓋璧南河流域面積1060平方公里,覆蓋河長95公里,服務流域人口93萬人,推動水環境保護工作從人防到技防轉變,重慶擬在“十四五”期間向全市40個區縣推廣應用。
對于環境保護工作來說,涉及信息平臺多,操作繁瑣,各平臺數據和信息無法連通,“信息孤島”現象明顯,如果不能及時掌控轄區污染物排放情況,將會影響管理效率。
今年,重慶市長壽化工園區管委會上線污染源動態監管信息系統,該系統具備環境數據管理、環境數據服務、環境數據監控、工業源檔案等功能,提供污染源的全面信息。
長壽化工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這套系統,管委會可以及時全面掌握轄區內企業廢水、廢氣污染物逐月產排污信息。在企業需要入園時,通過企業行業規模、信用評價等信息,使用自動檢測、關聯組合篩選等融合方法,可以對企業各污染源進行動態核算,評估企業入園排放情況。
目前,該系統已依托重慶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銜接國家固定污染源互聯互通,構建了國家與省市級、區縣三級的固定污染源動態監管平臺功能。
近年來,重慶市堅持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深耕生態環境領域,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