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探訪追病毒的“重案六組”:從馬不停蹄到大數據“陪跑”
中新網蘭州11月12日電 (記者 丁思 艾慶龍)現場完成基本流調和信息核實,判定密接者,12小時內對特定人員實施管控措施,繪制傳播鏈,流調數據分析,疫情研判溯源,提出防控建議……這是一個完整而理想的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過程。事實上,整個流調工作瞬息萬變,這些追病毒的“醫生偵探”則以不變應萬變。
處變不驚,與病毒“賽跑”
咖啡、茶葉、提神小零食,桌角還殘留著未收拾干凈的辣椒醬;辦公桌上擺放著大堆紙質文件,櫥窗里整齊陳設標有數字編號的檔案袋;室內墻上、黑板上則畫有不同圖案、顏色符號的分析圖……近日,中新社、中新網記者走近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調組,仿佛來到了如同電視劇上的“破案現場”。
“病毒是我們要抓捕的對象,需要抽絲剝繭地分析?!饼R耳短發,干凈利落,說話語速快的劉丹,是該流調組中經驗豐富的“抓捕高手”。
在劉丹看來,流調簡而言之,即是“在什么時間,去了哪兒,和誰做了什么”。話雖如此,想要找回14天內的“個人記憶”,探尋行動軌跡,可謂是“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p>
甘肅本輪疫情確診病例中涉及老年人、外省游客、少數民族民眾等,語言不通、情緒緊張、溝通交流不便等為流調工作帶來諸多困難。
圖為甘肅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調組工作人員正在梳理相關信息?!《∷?攝保持同理心、換位思考是女性流調人員最為柔軟的特質。劉丹說,不能開門見山就問對方很多細節,我們要保有共情的能力,讓對方逐漸放松下來,循序漸進地引導。
流調組還需現場或電話聯系對方的家人等密切接觸者來反復核實細節和行動軌跡,與大數據比對分析,弄清楚暴露、接觸情況,以及活動軌跡與就醫情況等。尋找與傳染源、傳播途徑有關的蛛絲馬跡,理清傳播鏈,為判定密切接觸者、采取隔離措施以及劃定消毒范圍提供依據。
“流調也是為了保護其他人不被傳染?!眲⒌ふf,和病毒的賽跑,我們分秒必爭,只有這樣,就會多一份勝算。
臨機應變,大數據“陪跑”
截至目前,甘肅本輪疫情共有確診病例144例。通過相關部門協同聯動,運用大數據平臺、區域協查追蹤排摸風險人員,加快流調溯源工作速度,提高流調質量,及時管理風險人群,是甘肅疫情得以精準防控的幕后功臣。
從事流調工作18年的李健,參與了2003年非典時期電話熱線咨詢工作,對當時民眾主動詢問疫情的焦慮記憶猶新。
她分析說,相比傳統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進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的分子流行病學,運用公安、工信大數據的數字流行病學等調查方法已成為當下不可或缺的新手段。尤其是病毒全基因組測序是疫情流調溯源的利器,能精準鎖定傳染源,理清傳播途徑。
截至11月11日,全省共組建流調隊伍630支,累計完成流行病學調查逾8.2萬人次;共追蹤到密接人員10773人、次密接人員37471人,對需要集中隔離的人員全部隔離醫學觀察。
守常不變,讓初心“領跑”
對于出現的確診及疑似病人情況進行詳細了解記錄,2小時內完成現場流調工作,4小時內梳理核心信息,12小時內實現所有人員管控到位。超負荷的工作壓力,讓趙亞棟和同事們在展開流調的第一個24小時,“幾乎是不睡覺”。
38歲的趙亞棟說,在沒有新增確診病例出現時,流調組還將持續對所有確診病例關聯情況進行深入流調溯源,直至“結案”。并對本輪疫情整個傳播鏈進行更加細致分析,掌握該疾病流行病學特點,為今后深入研究積累數據,為衛生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甘肅省疾控中心流調組組長、甘肅省疾控中心免疫規劃所所長張曉曙介紹說,多部門協同作戰和大數據“陪跑”促進了本次流調工作精準快速,充分調動基層流調力量、密切配合合作也是今年流調工作的顯著特點。
“工作方法變了很多,不變的依舊有很多?!眳⑴c流調工作近20年的張曉曙,歷經該項工作各個環節,深諳“堅守初心和耐心細心”是追捕病毒的根本之道。
他說,“縱然有了大數據的加入,但傳統面對面工作方法不能舍棄,在這項與人接觸的工作中,現場對細節的觀察,對患者情緒的把控等,都是彌補大數據漏洞的秘密武器?!?/p>
當下,甘肅多個小區逐步解封,治愈患者轉入康復治療。
這群“醫生偵探”的工作仍在繼續,并將轉入下一個戰場——找尋疾病傳播規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