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高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2021年年會暨“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專題研討會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會議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承辦,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大會開幕式及主旨報告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曉京研究員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胡百精教授和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張雙鼓應邀出席會議并致辭。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張雙鼓表示,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需要有一流大學群體的有力支撐,一流大學群體的水平和質量決定了高等教育體系的水平和質量。當前,面向新時期的戰略要求,高等教育必須提升服務“國之大者”新水平,瞄準關鍵領域優化學科布局,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急需加強人才培養,錨定四個面向提升科研能力,構建時代新人培育新格局。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吳曉求教授以“邁向發達國家進程中大學的使命與責任”為題進行了主旨報告。吳教授指出,在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軍的過程中,高等教育必須發揮支撐作用,既要推動科技創新及創新型人才培養,又要發揮高等教育的思想引領與人才培養功能。目前,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我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正面臨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一難題。吳教授認為,中等收入陷阱背后存在制度、技術、社會環境和金融四個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們未來五年所要實現的目標。為此,大學必須擔負起創新與引領的使命與責任,高等教育要從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引領思想發展兩個方面進行持久不懈的努力。
主題論壇中,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瞿振元教授圍繞“黨的教育方針的意蘊與實施”主題闡釋了黨的教育方針的內涵、特征、精神實質,梳理了黨的教育方針的變遷歷史。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軍教授在報告中回顧了新中國大學重點建設的歷程,分析了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效及問題,并提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未來戰略走向是在競爭中求發展,在合作中謀共贏,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體系,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努力奮斗。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陸亭研究員認為,科技革命是百年變局的關鍵推動力,未來要向科技要經濟、向教育要人才、向創新要未來。為了推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需要服務創新高地建設、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和圍繞世界人才中心形成創新人才培養雁陣。
當日的高教專家論壇主題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雷慶教授在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基礎上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應關注高等學校的“教”與“學”等微觀問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施曉光教授就高等教育對大學生文化認知及其行為影響為話題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主任陸根書教授探討了為什么要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質量與高質量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特征三個議題。
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處長楊頡教授認為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征,并提出學科內生發展、產業需求驅動、復雜問題解構和復合人才培養四種交叉學科的類型。
規劃處處長論壇主題為“新一輪‘雙一流’建設與評價”。北京大學學科辦副主任、昌平新校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賀飛研究員指出,要關注學術評價過程中的異化現象,為了用好評價指揮棒,需要審慎考慮破立結合、不唯論文但仍要論文、理性看待ESI指標、理性對待大學排名等問題。
同濟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部部長蔡三發教授圍繞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特點與重點進行了介紹,并分享了其關于應該處理好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等六組關系的思考。西安交通大學學科辦李英英副主任根據西安交通大學雙一流建設的實踐經驗提出,要抓住機遇與使命,破解當前大學面臨的困境和難題,強化使命擔當,推進交叉融合,積極探索新時代一流大學新形態。
浙江大學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徐賢春教授認為“雙一流”建設應以“學科”為基礎,他在分析學科、學科生態系統等概念后,詳細介紹了浙江大學一流大學及學科建設的建設思路與實踐內容。中國科學院大學發展規劃辦公室主任劉繼安教授在深入分析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研重工業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科研評價應重視價值導向、重視內容和方法、保持初心和戰略定力等啟示。
最后,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楊東教授以“‘十四五’規劃與‘雙一流’建設”為題分享了有關“十四五”規劃與“雙一流”建設規劃發展二者之間關系的新思路和新見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