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4日電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廳廳長元明24日介紹,2019年至2022年3月,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新型毒品犯罪16萬多人,其中,起訴涉甲基苯丙胺等毒品犯罪15萬余人;起訴涉新精神活性物質犯罪1.8萬人。
最高檢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元明在介紹檢察機關懲治新型毒品犯罪情況時做出如上表述。元明指出,從辦案情況看,當前新型毒品犯罪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案件數量呈上升態勢。近年來,檢察機關起訴毒品犯罪案件總數逐年下降,由2019年的10.9萬人下降至2021年的7.5萬人。但起訴的新型毒品犯罪案件在毒品案件中的占比由2019年的53%上升至2021年的57%。其中,近三年起訴涉新精神活性物質犯罪分別為5183人、5549人、5561人,分別占當年新型毒品犯罪起訴數的8.8%、11%、12.7%,增長較快。
二是合成大麻素類毒品犯罪增長迅速。涉新精神活性物質犯罪案件中,氯胺酮及苯環利啶類為主流,占起訴數的46%。去年7月,國家將合成大麻素類物質列管后,全年起訴相關犯罪1078人,同比增幅257%;今年1至3月已起訴相關犯罪464人,數量大。此外,三唑侖、阿普唑侖、γ-羥丁酸、芬太尼等新型毒品犯罪也多發。
三是犯罪手段網絡化明顯,查辦難度大。犯罪分子普遍利用互聯網進行毒品交易,采用電子支付等非接觸方式完成,交易流程的“人、毒、財”分離。在交付環節,多采用寄遞方式,使用虛假寄件人、收件人身份和地址,利用“跑腿”“同城直送”等方式寄遞的案件增長較快�!熬W絡+寄遞”的形式,已成為販運毒品的重要方式。在聯系交易環節,犯罪分子除使用大眾化的即時通訊社交軟件外,還使用閱后即焚等新型通訊軟件,采用代號、術語進行聯系,犯罪手段隱蔽,證據收集、審查難度大。
四是涉案人員累犯、再犯多,呈現年輕化。大部分販毒人員同時也是吸毒人員,“以販養吸”較為普遍。為尋求刺激,青少年容易成為新型毒品濫用的高危人群,吸食的同時也參與販賣。一些慣犯利用部分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分辨能力弱的特點,引誘青少年實施新型毒品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