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bz0x0"></object>
      <acronym id="bz0x0"></acronym>
      <p id="bz0x0"></p>
    1. <td id="bz0x0"><ruby id="bz0x0"></ruby></td>
      <pre id="bz0x0"></pre>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探火”總設計師張榮橋:為人類認知宇宙貢獻中國力量

        中新網7月15日電 張榮橋永遠忘不掉一年前的那個清晨。

        2021年5月15日凌晨,在距地球3.2億公里外的火星軌道,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后,按照預定的軌跡,進入火星大氣層。著陸巡視器展開配平翼,彈出降落傘,分離防熱大底和背罩,著陸平臺伸開著陸腿,一系列的動作之后,在距離火星表面100米的高度上懸停,尋找著最適合的著陸點,最后緩緩降落。著陸平臺在跨越“黑色九分鐘”后,于7時18分穩穩落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成功了。

        成功著陸的那刻,有人無意間拍到張榮橋落淚的樣子,相關短視頻當天就刷了屏。他事后回憶這一瞬間,只留下12個字:“不能自已,流下淚水,有甜有咸�!�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于近日獲評“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十年磨一劍”

        步入航天領域,始于機緣巧合。

        張榮橋出生于安徽祁門縣,當年填報高考志愿時,老師給了他兩個字的建議,“偏”——找偏遠地區的高校,“冷”——選冷門的專業,這樣錄取概率更大。因此,他選擇了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今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

        1988年本科畢業后,張榮橋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繼續深造,選擇的仍然是老專業——空間電磁場。畢業后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干就是13年,主要從事衛星測控和遙感信息處理方面的工作,后加入探月工程團隊,曾擔任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2010年,隨著中國提出火星探測設想,張榮橋根據組織安排,開始從事工程的規劃論證和立項工作,也是“十年磨一劍”。

        但工作之初,他深感這項工作就兩個詞:難,重要。

        難,成功很難�!鹦且欢缺缓教旖绶Q為“航天器的墓地”。目前,國際上47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僅25次成功或部分成功,而火星著陸任務的成功率更是僅有45%,工程實施難度不言而喻。

        重要,即意義重大�!疤綔y地外行星是我們認識宇宙奧秘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睆垬s橋說,“開展深空探測不僅有助于人類了解太陽系和生命起源與演化規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也是國家綜合國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我們中國人也應該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蓖瑫r,深空探測成為當今世界航天活動的前沿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第一次去火星,應該怎么走?張榮橋坦言,這是論證階段花力氣最多、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

        當時,項目組深知火星探測的難度,曾考慮采取類似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方案,這樣風險相對較小,穩扎穩打。

        “但我們還是心有不甘�!睆垬s橋說,“中國火星探測起步晚,同國外存在一定差距,但隨著我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為火星探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和設備基礎,我們不能只考慮風險,而要有擔當精神和攻堅克難的勇氣,一旦成功,不僅能節省經費,更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技術跨越,使中國步入行星探測領域世界先進行列,這是我們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夢想,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過長時間的思想碰撞,專家們終于達成共識:我們“伸伸手”“踮踮腳”,一步實現“繞、著、巡”風險可控。

        不過,這也意味著研制難度和風險加大,“說得直白一些,即失敗的可能性增加,這些都變成了研制人員的壓力�!泵鎸薮筇魬�,工程團隊在項目初期就做好計劃,對技術方案進行反復設計確認,并開展了大量地面試驗驗證工作。

        多個“第一次”背后

        論證完成后,2014年9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進入先期研制階段,兩年后正式立項。早在那時,就已定好發射時間:2020年7月下旬。

        這不僅因為時值火星探測發射窗口期,更想趕在中國迎來第一個百年之際,讓中國的機器人在火星表面巡視。

        “6年前確定的(發射)時刻,我們如約而行,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是非常巨大的�!碧靻栆惶柸蝿赵谖覈教彀l展史上實現了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實現探測器第二宇宙速度發射,第一次實現行星際飛行,第一次實現地外行星軟著陸,第一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第一次實現4億公里遠距離測控通信,第一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最為重要的是在國際上第一次通過一次任務成功實現了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目標。

        每一個“第一次”背后,都有著無數科研攻堅的艱辛與挑戰。

        受天體運行規律和技術的約束,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發射窗口期,每次大約持續半個月,每天約30分鐘。一旦錯過,發射就要推遲26個月。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原本緊張的研制周期帶來巨大沖擊。原定于2020年發射的歐空局和俄羅斯的聯合火星探測項目,就因技術原因和疫情影響無奈延期。

        “我們的工程研制人員面對疫情帶來的嚴重困難,勇于擔當,在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同、周密安排、密切配合之下,克服疫情對任務實施的不利影響,實現按計劃準時成功發射�!睆垬s橋說。

        2020年7月23日,長征5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駛入星空,經過202天的星際飛行和93天的火星環繞與著陸區詳查,綜合獲取到的有關于著陸區的各種信息后,張榮橋對著陸任務充滿信心。

        相比成功著陸的結果,張榮橋更關注過程,“因為過程決定結果�!睘榇�,他們從研制伊始,就始終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態度做好各項工作。

        如針對火星大氣稀薄且具有不確定性,工程人員研發了氣動外形減速技術,確保著陸巡視器在著陸過程中保持穩定姿態并高效減速;為適應火星復雜地形,他們為火星車設計了六輪獨立驅動的主動懸架結構系統,此外在碳化硅車輪上還有“中”字型的浮雕,既能用于標記行駛里程,又能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國印記。

        “過程關注到了,對于結果我們心里是有底的�!�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平穩降落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整個過程“像教科書那樣精準和順暢”。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正式踏上火星大地,開啟巡視探測之旅。由此,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工程取得圓滿成功,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

        目前,“祝融號”火星車已開展超過300個火星日的探險之旅,不僅傳回大量科學探測數據,還與歐空局“火星快車”軌道器開展了在軌中繼通信試驗。

        開啟行星探測的新征程

        2021年12月15日,張榮橋入選《自然》雜志“影響2021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是當年榜單上唯一的中國人。近日,他亦獲頒“世界因你而美麗——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大獎,以表彰其作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在世界科學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該獎項由鳳凰衛視集團聯合海內外多家華語媒體發起,共同推舉和表彰不同領域成就卓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杰出華人典范。

        “這不是我個人多么出色多么優秀,而是世界上的同行對天問一號任務給予了高度的認同,我作為工程總設計師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毕啾葌€人榮譽,張榮橋更將此視為對工程背后的五大系統、上千家研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十年工作的肯定。

        曾有人問他,如果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打分,你會打多少分?張榮橋說:“若從研制要求來看,我們交了100分考卷,但在卷子之外,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庇腥苏J為這是一種謙遜之姿,也有人覺得頗有完美主義的味道,但張榮橋并不認同,他一直堅持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

        截至2022年5月中旬,祝融號火星車已工作300多個火星日,累計行駛1921米,并回傳大量一手科學探測數據,這看似“超期服役”的成果,張榮橋卻覺得符合預期。

        如今,隨著火星北半球進入冬季,太陽光照強度逐漸減弱,夜間氣溫降至-100℃以下,著陸區還出現了沙塵天氣,祝融號火星車開始進入休眠模式,等待年底火星北半球冬去春來時,再喚醒重啟。

        在其上空數百公里外的環火軌道上,運行超700天的天問一號環繞器仍在不停的工作,其攜帶的7臺科學探測載荷已實現對火星的全球遙感探測。

        “天問一號開啟了中國行星探測的新征程�!睆垬s橋說,“任務的成功不僅將極大推動中國空間科學,特別是行星科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工程掌握的關鍵技術和建成的設施,也將為后續工程奠定良好基礎,并提供重要的人才資源保障�!�

        按照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的整體規劃,中國將以火星探測為主線,在2030年前后,陸續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等任務。

        “人類迄今還沒有實現火星取樣返回,對我們來講挑戰巨大�!睆垬s橋說。曾有科學家稱,這是可以與阿波羅登月相媲美的人類科技創舉,可見其難度之大。但他認為,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發展規劃是環環相扣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已實現了火星到達和著陸巡視,正在開展的天問二號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將實驗從地外天體采樣返回技術,而這些,都將成為天問三號火星取樣返回重要環節的先期驗證,通過逐步分解任務,破解技術難題。張榮橋表示“將以中國速度,不斷續寫中國行星探測的新高度�!� (作者 盧伊)

      • 相關閱讀
      • 廣西警察學院黨委副書記朱中衛接受審查調查

          中新網南寧7月15日電  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監委15日通報,廣西警察學院黨委副書記朱中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在接受自治區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_簡歷顯示,朱中衛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安廳法...

        時間:07-15
      • 習近平:各民族大團結的中國一定是無往而不勝的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來到新疆考察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他強調——...

        時間:07-15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揭曉:20位女性及5個團隊獲獎

          中新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 黃玉琦)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等單位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15日在北京舉行。付巧妹等20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分子生藥...

        時間:07-15
      • 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州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中新網湖州7月15日電(記者 施紫楠)15日,記者從浙江省湖州市政府官方發布平臺獲悉,國務院批復同意湖州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驼憬∪嗣裾�、科技部《關于湖州市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

        時間:07-15
      • 中方談王毅訪問菲律賓:同菲新政府深度溝通,當面傳遞重要信號

          中新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 張素 郭超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5日主持例行記者會�! ∮杏浾咛釂枺和跻銍鴦瘴瘑T兼外長剛剛結束對菲律賓的訪問。菲外長表示,中國外長是菲律賓新政府啟動后接待的首位外長。請...

        時間:07-15
      • 外交部介紹中印尼高級別對話合作機制第二次會議成果

          中新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 張素 邢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7月15日主持例行記者會�! ∮杏浾咛釂枺和跻銍鴦瘴瘑T兼外長訪問印尼期間,雙方召開了中印尼高級別對話合作機制第二次會議,請問會議取得了哪些成果...

        時間:07-15
      • (中國這十年)贛南蘇區十年華麗“蝶變” 加速成為開放前沿創業高地

          中新網南昌7月15日電 (記者 劉占昆)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易煉紅15日在中共江西省委“中國這十年·江西”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說,江西深入推進內陸雙向開放合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灣區能做的,我們也能做到”成為贛...

        時間:07-15
      • 廣西北海疫情處于發展期 安徽懷遠突增151例初篩陽性人員

          (抗擊新冠肺炎)廣西北海疫情處于發展期 安徽懷遠突增151例初篩陽性人員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電 綜合消息:中國國家衛健委15日通報,14日中國內地新增確診病例113例,其中境外輸入49例,本土64例。新增無癥狀感...

        時間:07-15
      • 汪洋與省部級干部民族和宗教工作專題研討班學員座談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15日在京參加省部級干部民族和宗教工作專題研討班學員座談會。他強調,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意義,用科學理論...

        時間:07-15
      • 時政現場說丨謀民族團結 話養老育幼

        2022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烏魯木齊固原巷社區考察固原巷社區共有4635人少數民族居民占總人口的95.5%看到總書記來了社區老年合唱團的老人們載歌載舞國學課堂的孩子們進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表演總書記來到維...

        時間:07-15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亚洲中文无码不卡视频_青青青青久久国产免_国产精品视频久久第一页_亚洲无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