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一周年系列科普活動7月20日在北京舉行。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和薛其坤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分別以《論天地互聯的智能遙感衛星與應用——從珞珈衛星到東方慧眼星座》《高溫超導》《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為題作科普報告。
7月20日,薛其坤院士、戚發軔院士、李德仁院士(從左至右)分別作科普報告后,在會場合影。中新網記者孫自法 攝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常進院士,“科學與中國”組委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玉良院士等出席科普報告會,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普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武向平院士主持報告會。
楊玉良致辭指出,中國科學院學部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始終把“開展科學普及、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當成重要使命,要立足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要以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為目標,使科學知識和創新成果,能夠被社會公眾廣泛地獲取和更可靠地利用,形成科技與社會互信互動的良性關系、促進社會對科學技術的認知和響應。
據介紹,自“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以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廣大院士率先垂范,積極響應號召,通過科普報告、訪談、視頻、圖書等多種形式,開展逾千場科普活動,足跡覆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走進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
例如,“科學與中國”已連續3年走進香港,60余位院士專家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面向香港80余所中小學開展科普報告;2023年,部分院士專家受邀走進香港教育局,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香港教育界人士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
7月20日,“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一周年科普報告會結束后,主辦方代表與院士專家在會場合影留念。中新網記者孫自法 攝為進一步加強“科學與中國”科普工作,“科學與中國”科普工作座談會當天下午舉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局長王篤金指出,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科普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把“科學與中國”打造成凝聚科技、教育與文化界力量的一面旗幟,充分彰顯科學普及的知識價值、生活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未來發展價值,在實踐中協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座談會上,“科學與中國”組委會辦公室匯報“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一周年以來的工作成績與進展,多位院士和“科學與中國”組委會成員單位、地方科協、院士聯絡處代表以及部分科教界專家,圍繞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工作的新形勢、新思路和新方法等展開充分討論,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方向。
“科普與中國”數字化管理與科普服務平臺也于當天上線并投入使用,該平臺將實現院士科普資源的長期保存和高效利用,為高質量科普資源惠及更廣大民眾提供全面、融合的數據資源。
“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一周年系列科普活動由“科學與中國”組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研究支撐中心承辦,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國家開放大學協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