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9月14日電 (梁欽卿)今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第五個年頭。9月10日至15日,兩岸媒體“雙城記”采訪活動在川渝兩地舉行。在重慶段的行程中,包括臺灣《聯合報》、梅花新聞網和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兩岸媒體,以及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賴岳謙夫婦,走進兩江新區、璧山和永川了解川渝“雙向奔赴”的故事。
在重慶兩江新區,兩岸媒體記者了解到,當地與四川天府新區、宜賓市、廣安市等地區在推動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開展合作,并與天府新區組建汽車、電子信息等8大產業聯盟,有力推動兩地合作。此外,兩江新區還與宜賓市簽訂新能源汽車領域合作協議,推動共建“汽車零部件協同配套基地”。
近日,兩岸媒體記者走訪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長安汽車。中新網記者 何蓬磊 攝當前,兩江新區的長安、賽力斯等車企與四川車企組成首批川渝汽車產業商業秘密保護聯盟,為川渝汽車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賴岳謙在參觀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后表示,兩江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物流等供應齊全,基礎配套設施也很完善,“最近重慶的天氣雖然炎熱,但工廠的能源供應并未短缺,得以窺見當地雄厚的發展實力”。
在賴岳謙看來,大健康產業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臺灣可以依托川渝地區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升級醫療產業,尤其是現在老年人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兩江新區在大健康產業方面能為臺灣提供合作機遇”。
重慶璧山地處成渝主軸,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在“重慶西擴、成都東進”相向發展格局中具有獨特優勢。
圖為兩岸媒體記者走訪璧山區行政服務中心。中新網記者 何蓬磊 攝在璧山區行政服務中心,看著面前的一排機器,有臺灣媒體記者對此表示好奇。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行政服務中心的自助服務機,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只需在自助服務機上通過“重慶市璧山區網上辦事大廳”注冊,使用身份證識別,成功登錄后,便可找到需要辦理的事項,然后根據提示依次填寫信息、提交電子資料,每一項都有填寫說明和提示,流程清晰,操作便利。臺灣媒體記者聽完介紹后連連點贊。
當前,璧山在公共服務協同方面已經落實“川渝通辦”高頻電子證照亮證互認,承接落實311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兩地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川渝通辦”辦件量突破54000件次。
在走訪了重慶多地之后,臺灣梅花新聞網執行副總編輯宋秉忠表示,川渝兩地的“雙向奔赴”用六個字概括就是:共建、共享、共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臺灣雖相隔千里,地理風貌與人文經濟也有不同,但在這些天的走訪中,看到不少臺資企業在這片土地扎根生長且枝繁葉茂,可見兩岸合作前景仍是光明的。
本次活動由國臺辦新聞局指導,重慶市政府臺辦、四川省政府臺辦和中國新聞社聯合主辦,中國新聞社重慶分社、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聯合承辦,旨在向兩岸同胞展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和建設新成效,全面展現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建設新勢能、改革開放新面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