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表示,空間科學是航天國際合作的主渠道,中國在空間科學任務實施中開展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
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楊小宇透露,國際月球科研站在國際合作方面也取得廣泛成果,中國準備分基本型、拓展型兩個階段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10月15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正式發布。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0月15日在北京聯合發布中國首個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該規劃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空間科學國際合作議題頗受關注。
中國將繼續與更多國際同行攜手
王赤指出,進入21世紀,空間科學國際合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幾乎所有的旗艦型空間科學任務均包含國際合作要素。通過國際合作,不僅能夠降低一個國家的投入和風險,而且能夠倍增科學和應用的產出,增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誼。
他說,中國空間科學國際合作重點包括任務合作、合作研究、牽頭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工程等方面。
任務合作方面,既有任務間的深度合作模式,如即將發射的中國和歐空局聯合研制的“微笑衛星”(SMILE),就是在全生命周期內開展全方位合作;也有各方任務間相互配合、聯合觀測的方式,比如中國“雙星計劃”和歐空局星簇計劃間的合作,還有聯合研制或相互搭載有效載荷的方式。
合作研究方面,通過跨國組建優勢互補的聯合科學團隊、持續擴大科學數據的全球開放共享、大力推動科學團隊的聯合研究等舉措,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當前,中國在軌運行的“夸父一號”以及2024年年初發射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都分別成立科學研究國際團隊,開展聯合研究。
積極牽頭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工程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與太陽共存”“世界空間天文臺及紫外天文”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并牽頭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工程。
10月15日,《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在北京正式發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此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中國將深入推動多種形式的空間科學的國際合作交流,讓空間科技成果更好更多造福人類。同時,通過空間科學務實高效的國際合作,增進相互理解、形成合作共識�!拔覀儗⒗^續與更多的國際同行攜手,為探索宇宙奧秘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蓖醭鄰娬{。
中國兩階段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楊小宇表示,目前,國際月球科研站正處在一個可行性研究論證的階段,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思路,中國準備分兩個階段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第一階段是基本型階段,首先建設功能和要素基本齊備的月基綜合性科研平臺,具備開展常態化的科學實驗和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驗證的能力。第二階段是拓展型階段,要建設長期無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穩定運行的一個大型月基科研平臺,具備全月面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技術驗證能力。
他說,國際月球科研站在國際合作方面也取得廣泛成果,有很多國家包括國際組織愿意參與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目前,中國已和1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并準備為國際合作伙伴提供多個層級、多種形式的合作機遇。
中國還將與合作伙伴在總體任務聯合論證、國際月球科研站聯合設計、項目技術合作、總體任務規劃實施以及科學數據共享方面開展廣泛合作。
楊小宇特別強調,中國始終在堅持以和平目的開發利用外層空間,也秉承著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和包容發展的原則,跟各國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讓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全人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