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肅嘉峪關10月16日電 題:探訪中國北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實驗室
作者 王夢瑤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60年后,在中國西北戈壁最深處,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參與范圍最廣的地下實驗室——中國北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地下實驗室正積極建設。
自嘉峪關去北山需數小時車程,途中幾乎沒有網絡也沒有信號,頭頂天高云闊,一派邊塞詩里的壯闊疏朗;地下戈壁無邊,黃沙丘陵綿延不絕。一路上汽車幾乎孤獨地駛過了這一重又一重藍天戈壁,多巴胺褪去以后不禁要問:到底什么人、什么事偏在如此大漠深處去做?
高放廢物,即高放射性廢物,核工業產生的放射性廢物中約有1%屬于高放廢物,對環境有較大潛在危害,需要確保上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長期安全。原子能技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高放廢物安全處置是所有核工業國家共同面臨的挑戰。
中核集團首席科學家王駒介紹,目前國際上普遍接受的可行方式是將高放廢物處理后埋在距地表500至1000米穩定的地質體中,實現萬年以上隔離。
高放廢物處置對選址的要求極高。王駒介紹,既要考慮自然條件也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北山區域地質條件穩定,地下水稀少,經過30余年勘探,實驗室處在一塊相當于半個北京市大小的、幾無裂隙的完整花崗巖巖體上。就社會條件而言,這里位于戈壁最深處,周圍荒無人煙,對經濟社會發展也不會造成不良影響。
“評審專家全票通過這一選址”,王駒表示,這是目前世界上綜合條件最好的高放廢物處置庫預選區之一。
2021年,中國北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實驗室正式開工建設。項目采用螺旋斜坡道+三豎井+兩層平巷的主體架構方案,在地下280米深和560米深處分別建設試驗平臺,螺旋斜坡隧道全長約7400米,目前施工進度已經超5000米,按規劃處置庫將在2050年前后建成。
中國北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實驗室。(中核集團供圖)同時,由于花崗巖硬度較高,螺旋斜坡隧道施工難度大,實驗室主體工程施工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大坡度螺旋隧道掘進機“北山1號”完成,解決了在連續性大坡度隧道中螺旋小轉彎掘進難題,代表了該領域全球范圍內的尖端技術。
目前,北山地下實驗室科研團隊共60余人,碩士、博士超50人,“不謙虛地說,干出了世界水平的成果”,王駒說。北山項目部副總經理馬利科對中新社表示,如果說科研是表演,這里就是最大的舞臺,能提供科研人員想要的一切,這樣看來,別人眼里的孤單、寂寞、犧牲也就不復存在了。
作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指定的全球唯一的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協作中心的核心科研設施,中國北山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實驗室的研發進展和先進研發技術備受國際關注。
今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第68屆大會期間,中國將包括北山地下實驗室在內的12個核科研設施和實驗平臺向全球開放。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劉敬表示,中方愿與各方共建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發展環境,共享核科技研發、試驗測試、工程驗證等優勢技術資源平臺,加強聯合研發、科技交流和人才培養等務實合作,以實際行動推動核能發展更加普惠包容、核能合作更加開放有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