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貴陽12月11日電 (周燕玲)“中國心學的國際傳播是一個雙向交流和雙向奔赴的過程,一定要做到跨文化共情,要讓別人聽得進去、能聽得懂,還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北本┑诙鈬Z學院副校長鄭承軍1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儒學大家談——中國心學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11日在貴陽舉行,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探討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國心學的國際傳播效能。
中國心學肇始于先秦,大成于王陽明“龍場悟道”,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秘書長藍素紅說,王陽明作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心學思想上承孔孟,遠播四海,以“知行合一”強調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以“致良知”教導人們“立志、勤學、改過、責善”,以“萬物一體”思想揭示宇宙間事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為現代社會不同國家平等交往與文明互鑒提供了重要啟示,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看來,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交流讓傳播空間擴大,中國心學在國際傳播方面,要將高深且專業化的學術研究轉化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讓大眾去學習了解和掌握運用,并把學術的研究和學術的傳播結合到一起。
中國傳媒大學區域國別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亭認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提高中國心學國際傳播的“能見度”和存在感,人工智能技術和工具運用到儒學內容生產環節中,不僅能提高產出效率和翻譯效率,還能讓內容產出多樣化,從文本拓展至圖片、視頻、音頻等,實現傳播觸達精準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