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12月12日電 (記者 韓章云 闞力)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也是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開展十周年。12月12日,記者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年來,北京與河南水源區全方位加強合作,為增強水源區自我發展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撐,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奠定了堅實基礎。
河南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情況。闞力 攝豫鄂兩省交界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河南淅川縣是渠首所在地,十年來,一渠清水從河南一路北上,直抵京津地區。
據河南省發改委副主任夏志勝通報,為推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順利實施,促進水源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自2013年起,北京與河南水源區建立了對口協作結對關系。十年來,兩地聚焦水質保護、民生改善、產業轉型、干部人才交流等領域,支持水源區6縣(市)實施了一批重大工程和標志性項目。
京豫對口協作,始終把水質保護擺在突出位置。重點支持丹江口水庫庫區及入庫河流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推動建設了淅川縣環庫區生態廊道、鄧州市水源地生態廊道,實施了老灌河、淇河、淯河等流域綜合治理,推進了污水處理設施新改擴建。
“隨著保護治理力度越來越強,丹江口水庫水質持續向好,保證了調水水質長期穩定達標?!毕闹緞偃缡钦f。
在解決民生領域突出短板方面,建成投用了淅川縣一高、鄧州市北京路學校、內鄉縣余關鎮衛生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多次開展北京骨干教師赴水源區巡回講學活動,實施京豫學校、醫院“手拉手”計劃,組織水源區教師、醫生赴京交流培養、跟崗鍛煉。十年來,水源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提升了11.2個、3.8個、24.4個百分點,衛生機構床位數增加超七成。
當前,特色產業發展已成為推動水源區綠色發展的主要途徑。河南水源區對接北京市科研院所,合作建設盧氏蜜蜂產業基地、鄧州雜交小麥產業化基地、西峽食用菌科研中心等產學研一體化基地,打造了“渠首印象”“淅有山川”等一批綠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助力水源區群眾增收致富。十年來,水源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約80%,三次產業結構由21:53:26調整為17:34:49,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1.45倍、0.93倍。
除此之外,京豫兩地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北京市屬15所高校與南陽理工學院、河南科技大學等15所高?!耙粚σ弧苯Y對共建,在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協同創新等方面不斷深化合作。京豫雙方舉辦了科技、文旅、農業等各類專題培訓,累計5600余人次參加。
夏志勝表示,下一步,京豫將以對口協作為紐帶,深化區域協同聯動,建立健全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更好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