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金華12月12日電(曹丹)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題為《中國東部浙江上山遺址發現距今一萬年的稻米酒》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萬年的上山米酒!”“世界上最早的米酒,名副其實了!”作為該項研究的合作成員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難掩激動之情,連發兩條留言。
浙江金華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外景。蔣樂平供圖20多年前,在浙江金華浦江縣黃宅鎮上山村,一粒埋在土壤深處的炭化稻米和幾塊摻雜了礱糠碎殼的陶片,揭開了沉睡萬年的“上山文化”遺址面紗,將中國的稻作文明史前推至1萬年前。
經過多次考古挖掘,上山文化遺址被證實存在環壕、房屋建筑等定居證據和稻谷的收割、加工工具以及作為糧食儲存、食用的跡象,因此被譽為“遠古中華第一村”。
酒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對人類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已然超越飲品范疇。然而,釀酒技術是何時起源、如何產生和發展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2021年,在距離浦江不遠的金華義烏橋頭遺址,發現了9000年前先民飲酒的證據。這一重大發現令上山遺址研究人員不禁思考:上山文化早期有沒有酒?
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家單位共同合作,從上山遺址采集了12件陶器殘片進行微體化石提取與分析。
研究發現,陶器殘留物中含有多種植物淀粉粒,包括稻米、薏苡、稗草等,且許多淀粉顆粒表現出酶水解和糊化的跡象,表明存在發酵過程。
此外,研究還發現了大量真菌成分,包括紅曲霉和酵母細胞,這些真菌遺存與現代發酵產生的真菌形態高度一致。通過模擬傳統發酵過程,并將實驗結果與陶器樣品中的微化石特征比對,研究團隊進一步證實了上山遺址存在稻米酒遺存。
種種證據表明,在稻米馴化早期階段,上山先民已使用陶器釀造以紅曲霉為主要糖化劑的稻米曲酒。這些酒精飲品可能在儀式性宴饗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可能是推動新石器時代中國水稻廣泛種植、利用和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山的馴化稻為釀造發酵酒提供了穩定的資源,加之當地溫暖濕潤的氣候為真菌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環境,這些都加速了酒精發酵技術的發展?!笔Y樂平說,“世界上最早的稻米酒出現在上山,并不令人意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