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們終于靜心等待“三包”規定實施之日到來的時候,日前管理部門召集車企征求意見的新版“三包”配套文件又引起廣泛關注。有消息稱,這份名為《家用汽車產品三包主要零件種類范圍及三包憑證》的文件將于7月份正式獲批。
引人關注的是,這份明確了家用汽車退、換車條件的文件,較之前的征求意見稿,減少了能夠達到退、換車條件的問題零部件種類,一定程度上縮小了退、換車范圍,并在確定“三包”范圍上給了廠商更多的自由度。
變化一:退換車的零部件種類減少了
汽車“三包”實施后,在車輛“因嚴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計進行了兩次修理,或發動機、變速器、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懸架系統、前/后橋、車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質量問題累計更換兩次等情況,消費者有權提出退換車要求。
配套文件則對汽車“三包”具體操作進行了細化,其核心是具體和明確了“退換車”的范圍,即“屬于發動機、變速箱、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懸掛系統、前/后橋、車身”7類注明的幾種主要零部件維修更換兩次以上,或者“轉向系統失效、制動系統失效、車身開裂或燃油泄漏”等重大、突發嚴重質量問題。對比之前的征求意見稿可以發現,“因維修兩次且仍不能正常使用”而導致退、換車的零部件種類減少了,電器控制系統、潤滑系統、冷凍系統、燃油供給系統等這次沒有列入退換范圍之內。
變化二:廠家對“三包”自由度提高
其實,對部分車主來說,其糾結的不是汽車明顯的質量問題修不好,而是自己買的車實際行駛的性能情況與廠家公布的性能數據并不匹配甚至差距很大。比如說耗油明顯高于廠家數據,但“檢查”不出質量問題或者廠商不承認存在質量問題,對這種情況,業內通常稱之為汽車性能出了問題。
不過,汽車“三包”包括這次的具體配套文件并未對性能的可靠性進行明確規定,也沒有明確如果出現不屬于7類之中的其他質量問題該如何操作。而是給了廠家在制定汽車出廠的三包憑證時更多的自由度,即汽車廠商在汽車產品使用說明書上自行說明哪些不屬于“三包”范圍。
當然,廠家對“三包”范圍的自由度提高,對廠家來說可能也是一個“燙手山芋”。“如果自己制定的‘三包’范圍不夠別家給力,是否意味著對自己沒信心,從而也會讓消費者對自己失去信心?”這是廠家自身需要考量和斟酌的問題。
難點:質量問題究竟誰說了算
有4S店技術人員認為,7類問題累積兩次修不好的很少,畢竟作為汽車產品來說,這7類是其質量的核心,沒有那么容易出現問題而且屢修不好。但電器控制系統、潤滑系統、冷卻系統、燃油系統等,則可能出現各種常見的小問題。有的小問題如汽車耗油偏高等,屢次修不好也并不出奇。此次沒有將這些零部件系統列入,在實行汽車“三包”后,實際操作上就會大大縮窄消費者退、換車的范圍。
而汽車產品不同于家電等產品,其上萬個零件來自于不同的配套廠,且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也非常復雜。車市分析人士張景添認為,在配套文件中僅列入了7類問題可以退換,實際上也有具體操作方面的考慮,一般而言,如果是這7類出現質量問題,責任在誰一目了然。真正難操作的是對其他更多復雜的質量問題的檢測與定責,“質量問題究竟誰說了算,消費者不信任廠家,自己又沒有檢測實力,想找權威的第三方檢測和評定并不容易,成本不低。”比如質監部門很難因一單投訴而專門進行檢測,消協也缺乏檢測能力,消費者最終只能選擇訴訟。
經銷商則希望廠家在制定三包憑證時,能將出現的各類問題明確責任以免作“夾心餅干”。(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