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化推進的過程,就是集團化思路不斷清晰、方向不斷明確、內涵不斷豐富的動態過程。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也正式更名為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標志著北汽集團股改工作的順利完成,北汽集團化建設進一步深入。
北汽控股更名為北汽集團集團化發展戰略進一步深入
9月28日,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對外宣布,公司更名為“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意味著北京汽車工業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將進一步深入,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集團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名稱的變更,同時也彰顯了北汽致力于通過有效整合諸多資源,全面提升北汽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集團化探索
對于北汽控股的更名,業內專家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北汽旗下資產均有了長足的發展和較為清晰的企業發展戰略,此時實施更名正逢其時。
北汽集團作為中國汽車工業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此前已經走出了集團化發展的雛形。
從1958年6月20日,北京汽車人自主研發的“井岡山”轎車駛進中南海,接受毛主席等開國元勛的檢閱至今已有50奪年的歷史。上世紀60年代,以為共和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做貢獻為己任,北京汽車先后研發了BJ212越野車、BJ130輕型卡車,填補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空白,奠定了北京汽車作為中國汽車工業輕型車生產基地的基礎。
1984年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誕生,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家整車合資企業,也是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的前身。4年后,北京汽車制造廠和北京摩托車制造廠合并組建北京汽車摩托車聯合制造公司,并在1996年按照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成立了北汽福田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此時的北汽已經是擁有整車生產能力,越野、輕卡、商用多種車型的實力汽車企業。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北京汽車工業公司改稱北汽控股,先后與韓國自動車株式會社、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合作,擴大發展領域。北汽集團經過50年的發展,已逐步積累起龐大的資產規模,為北汽的集團化戰略奠定了一定的資產基礎。
但由于北汽資產結構的相對分散,北汽也只變成了徒有其名的“控股”。他更多地只是履行政府賦予的出資人權力,無法形成一個集中科學的管理機構,建立企業決策體系,深入企業經營管理。
“十一五”以來,北汽控股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對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整。2006年底,現任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上任后,提出了“走集團化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以及構建整車制造、零部件發展、研發、服務貿易和改革調整五大平臺的目標。隨后,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海納川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北汽鵬龍汽車服務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成立,2009年,汽車年銷量突破100萬輛大關,營業額突破1000億關口,北汽集團化戰略逐步成型。
水到渠成
雖然當年的“走集團化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仍然是在控股公司框架下進行的,但他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卻為今天的集團化發展戰略打下了一個基礎。
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也正式更名為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意味著北汽的集團化運作迅速由虛轉實,并將在人才吸引、產業鏈完善及收購重組中,發揮出更加高效的運營效率。
“北汽控股更名為北汽集團,是北京汽車工業的領導體制、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突破,找到了北京汽車、北汽集團作為北京汽車工業的一個中樞的真正的功能定位。”徐和誼說。
分析人士認為,北汽集團的正式運營利好顯著:一是有利于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北汽集團將正式作為企業經營主體,履行對各全資、合資、控股、參股企業的管理職能;二是有利于對集團發展進行科學規劃;三是有利于形成管理機構和決策體系,協調統一發展;四是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吸收引進;五是有利于對北汽品牌的管理發展;六是有利于資源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