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國務院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再次將混合動力汽車技術推向前臺�!兑巹潯访鞔_“當前重點推進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這被業內視為加速混動汽車走向市場的第一股力量。
近日,蓋世汽車網在調查中發現,有21%的人認為政府發展混合動力的主要驅動因素是,該技術的成熟性將很大程度上決定產品的推廣和普及的可行性,與選擇發展純電動的“彎道超車”理論相比,選擇混合動力是回歸理性之舉。
“隨著促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規劃相關政策的落實,中國混合動力汽車市場將逐步進入加速產業化時期。”蓋世汽車網總裁陳文凱根據調查大膽預測,未來5年中國混動汽車的產銷量將超過百萬輛,混合動力第一輪爆發期將很快來臨。
那么中國是否已經走到了迎接混動時代的拐點?政府為何又重新將混合動力技術擺在重要位置?本土車企在新的市場機遇下,還有沒有突破混動技術的可能?
日前,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著名汽車評論員李安定、羅蘭貝格項目經理周潔崎、廣汽豐田研究開發中心主任鄭兆樹、新華信聯合總裁兼CEO林雷以及蓋世汽車網CEO陳文凱等業內專家就上述問題各抒己見。
電動車走到了死胡同?
《21世紀》:《規劃》是否重新肯定了混合動力汽車在新能源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
李安定:兩年前,中國搞了一輪電動汽車熱,這輪浪潮甚至推動了世界范圍內對電動汽車的關注。但是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這次浪潮不但沒有實現彎道超車或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目標,反而使中國的電動車產業與對方的差距越來越大,電動車似乎走到了死胡同。
電動車入門門檻較低,但要做到和傳統汽車一樣的產品,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幾款車能夠上路,這就更談不上進一步發展氫能源車和核能源汽車了,而現在我們又面臨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所以發展混合動力汽車才被重新提起。
徐長明:這次《規劃》事實上主要關注了四個方面。一是實現產業追趕,通過自主創新使中國邁向汽車強國;二是節能;三是環保;四是培育新的增長點。這四方面,政府目前考慮比較多的還是第一個。
現在,自主品牌車企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劣勢已經顯現出來,如果說兩年前大家還在提倡“同一起跑線”的說法,現在早已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了。國際一流車企具有較強的創新和制造體系,當他們對此投入較大精
力時,中國的自主車企就會被逐漸甩在身后。
《21世紀》:新的技術路線將如何處理能源安全與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關系?
陳文凱:為什么之前政府總對純電動汽車感興趣,這實際上與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相關。雖然中國的發電方式是火電,存在一定程度的能源浪費,但它畢竟是可控的,而石油是不可控的,還要從中東地區進口。
這使得中國政府現在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與汽車行業密切相關的能源安全問題�,F在我國50%-60%的石油依賴進口,如果未來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3億輛,那么石油的依賴度將達到80%。所以我認為新能源規劃與能源安全問題始終密切相關。為了解決能源危機,就要發展中國汽車產業,但是現在由于純電動技術很難突破,使得兩個問題難以兼顧。
林雷:對于石油會不會用完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絕對定論,但是由于我們國家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較高,所以當周邊環境不友善后,中國自己的用油問題確實會有壓力。那么在沒有油的情況下,如何讓工業運轉起來,現在確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的煤儲量是全球最大的,用煤作為我們的能源儲備,這已經是未來二三十年中的一個定論,關鍵是煤如何轉化成使用的能量,到底是轉變成電來用,還是轉化成油,這個問題一直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