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曾經的自主品牌的旗艦企業奇瑞公司,竟然也合資了。而且合資的對象不是一般的汽車企業,而是超豪華汽車品牌捷豹路虎。目前捷豹路虎為印度塔塔集團所有,雖然由于一個福特的戰略的堅持,被福特拋售,卻在印度這家汽車企業集團中煥發生機。
這兩家中外汽車企業的結合,還是讓人感覺到了很大的意外,畢竟雙方的身份看起來非常不般配。然而捷豹路虎與奇瑞的合資路程實際上卻要比日本的斯巴魯順利得多,從目前的中國汽車產業現狀來看,在中國建立合資汽車公司越來越像一件奢侈品,因為主管部委的審批越來越難。
捷豹路虎會是中國汽車自主企業進行合資的最后一站嗎?會不會再有其它的外資汽車企業仍然在循著捷豹路虎的軌跡,繼續合資的中國路程呢?
優質資源不多
目前的中國汽車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像是一個國際汽車市場的縮影,因為所有的汽車企業幾乎都能夠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身影。從大眾、標致、克萊斯勒最早與中國的汽車企業建立合資汽車企業以來,在世界汽車產業中能夠掛上號的跨國公司都已經在中國找到了“對象”,而且許多跨國公司還實現了“一夫二妻”,中國的汽車企業甚至還有“一夫多妻”。
對一家汽車企業來說,是否在中國進行國產化,也就是建立合資汽車企業,需要看該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的銷售規模大小。如果一家汽車企業的銷售規模太小,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達不到盈虧平衡點,那么跨國公司的前期投資就面臨打水漂的危險。
也因此,許多著名的世界汽車品牌并沒有在中國進行合資的計劃,其實就是從商業角度已經放棄了在中國國產化可行性。這些品牌在中國的銷售規模,以進口的方式能夠創造更多的利潤來源。
我們現在看看,還有哪些跨國公司能夠與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建立合資公司呢?
從豪車品牌看,日本還有謳歌、英菲尼迪以及雷克薩斯。但是這些豪車品牌即使合資也是將與目前的合資中方進行合作。比如英菲尼迪的合資對象就是東風汽車,這說起來是合資公司,但是更像是一個東風與日產公司的另外一個合作項目。而雷克薩斯與謳歌將來一旦在中國實施國產化的話,也一定采取英菲尼迪的合資模式。
當然,日本的斯巴魯是一個例外,但是由于斯巴魯與奇瑞的合資基本被有關部門否決,所以再次與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合資的可能性非常小。
雷諾是還沒有在中國合資的一個法國品牌,但是雷諾的合資公司雖然沒有建立,但是合資對象其實已經篤定,非東風汽車集團莫屬。雷諾之所以沒有國產化,是因為雷諾日產的全球戰略所致,而東風汽車與雷諾日產在雷諾國產化方面也一直持有非常相左的意見。但是,雷諾國產化勢在必行,但是合資對象仍然不會是純粹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
福特公司計劃將林肯引入中國市場,但是必然會援引一汽大眾生產奧迪的模式,不會再尋求另外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建立新的合資汽車企業。
目前看來相對獨立的是保時捷,其與捷豹路虎有很多相似性。但是由于大眾汽車公司實際上從2012年8月起就已經完全控股保時捷,因此,保時捷不可能再獨立進行合資公司的組建。
因此,從目前世界汽車跨國公司的基本框架來看,幾乎找不到一家跨國公司,必須要在中國市場尋求一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建立合資公司。
合資必要性越來越小
跨國公司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進行國產化,是因為該公司可以通過國產化大幅降低成本,并拉近與市場的距離,從而提升品牌的競爭力,并更好了解中國市場消費者的需求。
對于中國的汽車企業來說,建立合資公司的目的則完全不同。中國汽車企業從一開始建立合資公司,就是抱著強大中國汽車產業的目的而來。而經過30多年的合資歷程,中國的汽車產業也確實發展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