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要實現量的突破,首先必須去除地方保護主義,其次是有效推進公務車采購新能源汽車。
7月1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要求“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包括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政府公務用車、公交車要率先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同步完善配套設施。到2015年,使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昨日,汽車板塊全線飄紅,截至收盤,曙光股份漲停,均勝電子、宇通客車、福田汽車等各股漲幅超前。港股方面,比亞迪H股漲逾10%。超威動力、天能動力均漲逾20%。至收盤,比亞迪漲10.94%報31.95港元,超威動力漲24.8%報3.12港元,天能動力漲24.57%報3.65港元。
會議提出要求2015年高效節能產品占到50%的市場占有率,以此來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無疑是大方向。
記者采訪了比亞迪等相關車企,在企業看來,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推廣,“地方保護主義”筑起的壁壘已成最大障礙。同時,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應盡快去除新能源補貼政策的地方保護主義。
在汽車行業分析師張志勇看來,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要實現量的突破,首先必須去除地方保護主義,其次是有效推進公務車采購新能源汽車。
“這兩點做好了,50萬輛擋都擋不住。”張志勇說。
公務車采購需“有效”推進
“此次李克強總理大力提倡新能源車,透露出政府或將更大力度地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過去車企所顧慮的研發投入高等問題將有可能得到解決。”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此外,蕭函指出,在公務用車、公交車領域,政府一方面是逐步向自主品牌傾斜,另一方面則是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綜合來看將有利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做出更大成績,此前已經扎根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比亞迪、宇通客車、安凱客車等車企將獲得最大收益。
早在2012年7月,工信部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就已規定,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能源產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然而一年過去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仍較為緩慢,大部分企業對政策的觀望態度明顯。據工信部裝備工業汽車處處長錢明華在“中國(杭州)國際新能源汽車市朝推動高峰論壇”上透露,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1.63萬輛。截至2012年底,列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工程的推薦車型達到629款,累計生產2.74萬輛,其中私人購買的新能源汽車達到4400輛,試點城市累計建成充換電148座,充電樁807個。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距離2015年的50萬輛,還有不小的差距。這意味著未來兩年,我國每年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需達到18萬輛。
關于公務車,張志勇告訴記者,政府提倡公務用車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不是第一次了,但實施效果并不明顯。“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模式應該是先政府,后集團,再到私人。而當前,我們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推廣政策卻更多指向私人消費。”
張志勇認為,如今,新能源汽車技術層面已經能夠滿足城市內短途交通的需求,而政府公務用車一般都用于轄區內的工作需要,新能源汽車無疑是不二之選。
去除地方保護主義
地方保護主義一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自2012年7月國家出臺《規劃》后,各地政府紛紛推出了有助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具體細則,各大車企也在逐步加大新能源汽車投入。但由于各個地方對新能源車的補貼范圍僅限于當地企業,因此很多國內車企的新能源車在發展過程中,基本成了在當地“自產自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