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即“汽車三包”)將正式實施。這項規定的出臺,歷經12年,前后有9版意見稿、4次公開征詢意見和50余次激烈討論。
“汽車三包”規定會對經營者、消費者產生什么影響?經營者、消費者該如何面對?
生產商:搶跑“三包”
今年國內轎車市場逐步走弱,眾多車企紛紛調整市場策略,提前執行三包政策
國慶節臨近,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雖不如往年火熱,但也有不少人前來咨詢。在一些4S店,銷售人員已經將提前實施汽車三包政策當作主打賣點。
隨著三包政策實施日的臨近,搶跑三包已成了各大車企的一股“流行風潮”。9月18日,廣汽菲亞特宣布,9月1日起購買Viaggio菲翔的客戶可提前享受三包政策;9月2日,上海通用汽車也宣布,旗下雪佛蘭等三大品牌車型執行三包政策。合資品牌如此,自主品牌更是搶先。比亞迪早在8月31日便宣布提前進行三包服務。據了解,目前包括奇瑞汽車、大眾汽車在內,已有20多家車企提前執行三包政策。
原本是給車企念“緊箍咒”的汽車三包規定為何卻受到車企的集體“追捧”?汽車分析師張志勇坦言,“奔著市場去的意味十分明顯。”他解釋說,今年國內轎車市場逐步走弱,銷量環比不斷下滑,“金九銀十”是各個車企沖擊全年目標的關鍵時刻。因為即將實施的汽車三包政策,市場出現了部分消費者持幣待購現象。正因如此,眾多車企紛紛調整市場策略。
記者查詢多家宣布執行三包政策的車企發現,大部分車企執行的政策質保高于國家規定。如北京現代旗下的索納塔8、全新勝達、新ix35整車質保為5年10萬公里。“質量的提升促使企業對三包的態度從反對到沉默,再到積極支持。”北京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王銘東說。
多家車企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廠家,非常歡迎三包政策的實施,同時也承認該政策的正式實施將對公司經營產生壓力。一些企業擔心一些消費者過度維權;一些汽車廠商則表示,三包政策實施后,會對廠商的運營成本產生影響,至于到什么程度,還有待評估。
三包規定的實施對汽車廠商來說是一個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戰略機遇。江淮汽車總質量師李德斌說,隨著汽車微利時代的來臨以及汽車廠商間競爭加劇,汽車三包規定將給整個汽車業帶來深刻變化,促進汽車企業做大做強。
經銷商:面臨考驗
作為銷售主體的4S店成了三包政策落實的核心環節,不注重服務的經銷商將面臨考驗
與汽車廠商的積極姿態相比,經銷商的心情則比較復雜。三包政策規定,三包責任由銷售者承擔,再由銷售者向生產者、其他經營者追償。這意味著,作為銷售主體的4S店成了三包政策落實的核心環節,一旦在執行環節上出現問題,其很容易成為利益受損的一方。
上海大眾某4S店質保經理鐘騰表示,目前提前執行三包政策的車企,其執行效果至少60日后才能顯現,但從可以預計的情況看,對經銷商的不利影響肯定存在。
鐘騰告訴記者,三包規定對修理的時間、次數做出了硬性規定,如果在規定時間內不能把車修好,或者維修不徹底,達到規定次數上限,消費者可以直接要求換車、退車。“問題是,現在4S店普遍缺少技術過硬的維修人員,這對我們來說壓力很大。”
此外,維修儲備件以及出現類似大眾DSG的事件,也會增加經銷商資金壓力。
當然,增加的成本并非全壓在經銷商頭上。一般而言,屬于產品質量問題,應由廠商負責;而屬于售后服務問題,則由經銷商負責。對此,東風雪鐵龍銷售人員坦言,經銷商與廠家相比處于弱勢地位,具體如何操作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有業內分析人士因此指出,三包政策或最終導致部分經銷商破產倒閉。但也有樂觀觀點認為,生產企業為了維護自己的市場,會主動和經銷商完善相關流程,分擔費用。
可以預計,隨著生產商和經銷商之間的市場博弈,不注重服務的經銷商將面臨考驗。而《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也正在修改,未來的調整方向是要讓經銷商擁有市場主導權。當前普遍采用的4S模式將進入裂變期,未來或將形成各種形式并存的經銷商體制。
消費者:喜憂參半
汽車三包明確了汽車退換條件與標準,但取證難、鑒定難仍是消費者最擔心的問題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說,“汽車三包明確了汽車退換條件與標準,這是以前所缺失的,解決了汽車維權的難點——沒有標準可依,難以退換的問題。”
除了可以退換,保修期也延長了。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保修期平均僅2年多一點,新規實施后,可使國內不滿3年的5000多萬輛新車的保修期自動延長為3年。
此外,今年國家質檢總局已著手建立汽車三包信息管理系統和技術咨詢專家庫,當汽車三包責任出現爭議時,消費者與經營者可請技術專家對爭議進行“問診”,消費者還可在買車前查詢、對比不同品牌的保修期,以進行選購。汽車三包及擔保信息也方便消費者獲取維權依據。
汽車三包規定實施后能多大程度維護消費者權益?新浪汽車的一項調查顯示,四成消費者對汽車三包非常支持,另外六成人則持觀望態度或認為政策難以落實。
取證難、鑒定難仍是消費者最擔心的問題。汽車分析師張志勇表示,處理三包爭議,舉證主要責任在消費者身上,但由于技術壁壘和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維權最終往往陷入取證難、維權難的窘境,并會面臨鑒定標準不一、鑒定費用較高等諸多難題。不少業內人士也認為,如何建立較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鑒定機構,將是保證汽車三包能否順利執行的關鍵。
采訪中,多位消費者表示,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盡快組建專家庫,建立國家級第三方鑒定機構,切實把汽車三包規定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落到實處。
《規定》實施在即 準備基本就緒
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副主任李本軍今天表示,汽車三包規定實施在即,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包括汽車三包專家管理系統已正式上線,汽車三包備案與發布管理系統已于9月2日全面投入使用,汽車三包爭議處理信息系統已經完成測試。
對于汽車三包實施中的核心問題——嚴重安全性能故障如何判斷、誰來鑒定等,李本軍表示,8月28日,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組建了汽車三包專業技術委員會,由27位知名汽車技術專家和法律專家組成,負責各地汽車三包爭議處理中重點難點問題的判斷,承擔技術性指導各地爭議處理技術咨詢人員開展工作等職能。各省級質監部門也加快組建地方汽車三包爭議處理技術咨詢人員庫。
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共組織19129名專家在汽車三包專家管理系統上提交了申請材料,有795名專家被聘用。9月29日,汽車三包專業技術委員會發布了《家用汽車產品嚴重安全性能故障判斷指南》,為判斷嚴重安全性能故障提供參考依據。
與此同時,汽車三包信息備案公開制度也有效實施。從8月下旬開始,家用汽車生產企業開始備案汽車三包相關信息,并按照信息備案和信息公開相關規定對有關汽車三包信息進行公開。截至目前,通過該系統進行信息備案的汽車生產者63家、車型5374個、銷售網點22956個。(記者劉松柏)
將消費者權益維護到底
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的《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即將正式實施。包括北京奔馳、東風裕隆等在內的數十家整車企業已宣布提前實施這一規定,有的車企還主動升級了三包規定中的條款,以更好地服務消費者。也有觀點認為,這不過是車企作秀罷了。因為就目前的汽車三包規定而言,難以達到有效保護汽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初衷。
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當前的汽車三包規定本身尚存不少“缺陷”。
作為耐用消費品的汽車,技術復雜、制造成本高、價值鏈長,使用環境復雜、管理涉及面廣等,這將使得汽車產品實施三包面臨著“舉證難”、“鑒定難”、“索賠難”等諸多問題,而且換車和退車又涉及工商、稅務、保險等多個部門,沒有上述部門的配合與支持,僅憑國家質檢總局一個部門規定,汽車三包在實施中難免會出現“扯皮拉筋”。甚至還有一些業內人士擔心,一些消費者過高和過度的要求,勢必會增加汽車企業售后服務成本和總成本,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增加消費者的負擔。
將要實施的汽車三包規定并非完全成熟版本,但不能因此否認當下推出汽車三包規定的雙重現實意義。
首先,在消費者與汽車廠商博弈天平上,汽車三包規定為消費者增加了一枚砝碼,使得消費者在涉及質量問題需要退換時有法可依。
誰都知道,在汽車消費領域,只修不退換的政策使得消費者長期處于弱勢地位,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關于汽車質量問題的投訴也與日俱增,如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成為“老大難”。雖然我國已有汽車召回條例,但其針對的還是批量產品出現的質量問題,而三包規定則更加針對個案,直接關乎消費者的利益。近幾個月購車的消費者主動要求“延緩提車”至10月1日后,則體現出市場對這一政策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實施汽車三包規定對于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質量具有“正能量”。表面上看,這個規定似乎在強調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生產商、銷售商產生沖擊,但由于倒逼機制的作用,它會迫使汽車制造商和經銷商不斷提高汽車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客觀上促進汽車產業升級。
隨著包括三包規定在內的汽車消費政策的實施,“舉證難”、“鑒定難”、“索賠難”等問題,以及汽車金融、保險理賠等其他軟環境建設,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這些不斷增加的關注就是我們解決問題、完善法規的真正動力。(楊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