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華社記者分赴全國多地追蹤彩票公益金流向發現,無論是分配端還是使用端,都存在“粗線條”管理現象,社會公眾難以有效監督。然而,彩票公益金使用豈能渾水摸魚?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我國彩票公益金在信息公開方面有所進展。如福建省民政廳日前對外通報了《“十三五”民政事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規范彩票公益金的使用管理,提高社會公信力。據福建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彩票公益金部分50%上交中央,50%由省、市、縣按比例進行分配,主要用于養老、扶殘、救孤、濟困等方面。從2014年起,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列入財政預算,更加剛性,有利于加強使用監督。
然而,從整體上看,信息公開仍然如同蜻蜓點水一樣點到為止。一方面,一些地方財政部門已經公開的彩票公益金收支情況,信息過于籠統。同時,區縣級的各類福利機構、體育項目等彩票公益金的具體支出環節更是很少公示,存在盲點。另一方面,在彩票公益金使用上,也是亂象不少。比如一些彩票公益金趴在賬上“睡大覺”或淪為小金庫,有的被挪作辦公經費。這些亂象,使理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彩票公益金,淪為一筆糊涂賬,讓民眾質疑彩票業的合法性。
不公開、不規范、全程“粗線條”操作讓巨額彩票公益金存在“舞弊”的風險。2015年6月,審計署發布彩票資金審計結果公告顯示,在抽查的658.15億元彩票資金中,審計查出虛報套取、擠占挪用、違規采購、違規購建樓堂館所和發放津貼補貼等違法違規問題金額169.32億元,占抽查資金總額的25.73%。
彩票資金之所以使用亂象頻現,關鍵在于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彩票管理部門權力過大,缺乏監督制約;彩票資金管理僅止于部門管理規章,沒有納入立法軌道,缺乏法律強制性,也使一些部門在公益金和發行費使用上有恃無恐、無所顧忌。
巨額彩票公益金,既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渠道,回饋社會的公益慈善事業,同時,也應向公眾呈現一本“明白賬”。否則的話,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公眾熱愛公益慈善事業的熱情,另外,也可能會成為滋生貪腐問題的“溫床”。
如何科學妥善地用好相關善款,并防范其流入少數人的“腰包”,必須建立完備的監管體系,并真正讓彩票公益金在陽光透明的氛圍中運行,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彩民來“增磚添瓦”。
具體來說,要管好彩票資金,還是要打好組合拳。一是實現彩票資金管理信息公開,對彩票發行費具體執行情況、公益金分配使用情況,由相關部門提供詳細財務報表,接受財政、審計和社會公眾監督,消除社會質疑。二是大力引入社會監督。比如對彩票發行采取公開招標,把公益金投入及發行費使用所有項目和全過程納入公示范圍,接受全社會監督。三是及時將彩票資金管理納入法治軌道,用法律框架對資金分配和使用進行嚴格限制,使彩票資金管理有法可依。
其中,對涉嫌彩票資金弄虛作假行為的,除追求行政責任外,追究相應法律責任;對貪污挪用彩票資金的機構或個人,從嚴追究法律責任,增強彩票資金管理法治威懾力,鏟除彩票滋生腐敗的土壤,確保彩票資金管理始終運行在健康軌道上。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劉翔霄、方問禹、董建國、沈汝發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