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優化對外開放國策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份,外商對華投資累計設立企業近6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連續17年位居發展中國家之首。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下降近40%的情況下,2009年中國吸收外資仍保持在900億美元的高位,僅下降2.6%,居全球第二。
在中國30多年的發展中,外資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技術以及管理技巧和觀念的沖擊,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其功績不能抹殺。張燕生表示,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鼓勵和歡迎外商來華投資的社會環境沒有變,也不會變,“30年來,外資在中國的獲利情況也沒有出現大的變化,而且向好趨勢還在進一步加強。”
現在,我國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需要花錢”和“有錢可花”的地方并不匹配,中西部地區經濟建設仍舊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外資企業的落戶,在創造稅收和就業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管理理念。因此,張燕生認為,招商引資對于中國來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非常重要。
這個背景下,對于外資對中國投資環境的抱怨,尤其是那些針對我國市場制度不完善的意見,也要高度重視。比如,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政策和行為不穩定導致市場環境不可預期。坦率地說,這個問題也并非只有外企才感受到,內地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更感受深刻,一直是影響我國經濟市場化的重要障礙。對此,黃衛平認為,政策主管者應該接受這種“抱怨”,傾力消除這種“抱怨”。
更具體的案例還包括針對汽車領域對外資并購的限制,不準外企直接在中國設廠造車。中央黨校學者鄧聿文指出這沒有必要,“政府這樣做原本是為了保護弱小的汽車工業在開放后免受沖擊,但十幾年下來汽車合資的結果表明這種限制并未起到應有的效果。外企在和國內車企的合資中,照樣大賺利潤,而國內車企所希望的核心技術并未得到,自主研發水平不高,競爭力不強。”
為此,他提出了一個觀點,任何時候中國都需要外資,“但需要外資的理由,不是其技術、管理經驗和治理機制比國內的企業先進,這方面的差距隨著中資企業的發展,終究會縮小和趕上的。很簡單,需要外資來‘攪局’,即需要外企來促進和激活國內的市場競爭。”
就當前而言,在國有企業壟斷市場,民營企業力量還比較弱小的情況下,鄧聿文認為外企作為管理相對規范,技術相對成熟的企業,比民企更有實力去撼動乃至打破國企的壟斷地位,“即使將來民企主導中國的市場,也需要一個外在的力量去和民企競爭以保持市場的活力。”
“所有這些,需要有雄心、有遠見的外資和中國政府一起共同推動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深化開放政策,營造更加穩定和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黃衛平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