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公益基金成立,并在北京、廣州兩地同時舉行新聞發布會。這是繼“微博打拐”、“免費午餐”之后,鄧飛等公益人士發起的第三個兒童福利項目。新啟動的“大病醫保”項目旨在為中國鄉村兒童免費提供一份醫療保險,為兒童爭取醫療資金和公平的醫療機會,讓鄉村兒童病有所醫。除了鄧飛之外,包括王振耀、陳朝華、張泉靈等知名人士,以及南方都市報、鳳凰衛視、新浪微博在內的多家媒體,都以聯合發起人的身份深度介入該項目。
按照主發起人鄧飛的說法,如果“免費午餐”是“補缺”的話,那么“大病醫保”就是“救命”。的確,根據2011年全國人大《建立全國兒童醫療保險制度的議案》中的統計,中國因疾病死亡的農村兒童,死亡前有50.5%未得到治療或僅在門診治療。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罹患重疾后的死亡率高達54%,比城市兒童高出約9倍。
在城市化如火如荼地進行了數十年之后,當城市人在享受豐裕社會的果實之際,農村孩子卻在被迅速邊緣化。不用說其他,很多農村孩子連最普通的營養都未能跟上,連最基本的醫療也難以得到保障�?梢哉f,以鄧飛為代表的有識之士,能夠及時導引城市社會資源流入農村,進而幫助這些被邊緣化的孩子,完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不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僅僅懷抱一腔濟世熱情,并不能保證幫扶項目可以啟動、持續和擴大規模。公益慈善事業不僅需要熱心,更需要的是專業的能力、手段和制度化的運作體系。廣受贊譽的“免費午餐”項目幾乎憑借鄧飛幾個人的力量得以推動,這種模式盡管在全民公益時代的初期顯得與現實邏輯相吻合,但在逐漸走上軌道之后,如果還寄希望于鄧飛及其團隊的資源籌措、整合能力來維持項目,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由鄧飛團隊發起、執行的公益項目,要想獲得持久的發展最重要的命題可能是“去鄧飛化”。“去鄧飛化”即“實現制度化運作”,以此標準考察“大病醫保”項目,鄧飛個人的色彩已經有所淡化,整個制度體系顯得更為專業,就這一點而言,著實讓人欣慰。
“大病醫保”項目此次選擇的試點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的湖北省鶴峰縣,具體的操作模式主要由公益基金、保險公司和地方政府三方共同合作建立。公益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向愛心人士和企業進行籌款,并組織項目的招投標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組通過引入由保險行業注冊精算師、行業資深人士組成的專家志愿者和評標志愿者,進行參評和確定中標者。之后,由商業保險公司負責理賠服務;地方政府則負責支持項目的開展、運行。
這一模式的主要亮點在于,籌款方式延續了免費午餐的全民公益模式,并吸引了大批企業的介入;商業保險公司的賠付效率較高,也有利于解決因為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過度醫療的弊端;無病種限制,商業保險建立在新農合醫保的基礎上,容易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此外,通過建立信息、數據平臺,用信息技術降低醫療成本和提升醫療效率也值得推廣;最后的投保標準是,以一個兒童在當地定點醫院目錄治療花費約28.6萬元為例,出院時家庭只需要自付1.6萬元就可以出院,社會保險7萬元、商業保險20萬元報銷款直接支付至定點醫院賬戶。
可以發現,在上述模式中,無論是公益基金還是商業保險公司,都屬于各自領域的專業力量。通過設計一套制度,將專業力量彼此勾連,使得“大病醫保”項目的可持續性、可復制性都有了較好的保證。
當然,在慈善信任風波頻現的今天,“大病醫保”項目要想得到持久的發展,在制度設計時,不僅僅需要考慮效率,更需要確保“過程透明”。而在這一點上,僅僅依靠“人格魅力”是遠遠不夠的,制度化的監督渠道,及時的信息公開,才是贏得社會信任的關鍵。針對這一點,我們在對鄧飛等公益人士保持鼓勵和敬意的同時,也應當明白,要真正推動“大病醫保”項目健康持續發展,公眾細心的監督遠比廉價的贊揚來得更為重要。(南方網)